撇着嘴道:“哎,蔡攸那小子,不会这样没眼色吧?不过翰林画院那
,不好说……”
高俅忙躬身道:“端王,那
姚娘子说起,孟真
处有这么两个祖师爷赏饭吃的妙手,我与姚娘子便合计着,不如效仿国朝各地‘书院’的范式,由端王出些花销,设个艺徒坊。姚娘子帮大王看顾着,子蕃、正道领衔授艺。”
姚欢补充道:“端王,艺徒坊,还可设音律课,师师娘子与好好娘子,亦能做师傅。如此一来,他们就好像那些蜀学、洛学、朔学的书院教授一般,乃在民间收徒传艺,并非端王府里的幕宾,但实则,与端王最是亲近。再者,画艺、织艺,最讲传承,没准几年后,又有不少比师傅更厉害的徒弟,被带出来咯,那可都是端王的功劳。”
高俅亦附和:“对哪,多一些今
小道姑那样的学徒,大不了,画出佳作、织出佳品时,或者进献到宫中太后、贵妃的殿阁里,或者送一些到鸿胪寺作国礼,甚至还可以由榷货务斟酌、卖给北地的贵
们换钱,教官家太后都看到,端王资助的这艺徒坊,实实在在地出着力。”
赵佶眯眼侧
,越听越觉得,顺。
内库每月支给几个开府亲王的银钱,数量不小,养两三个书院都够了,养个艺徒坊,有什么难的?
府里设这么一处新花销,自己在不少事上,也能有个推辞。
况且,学艺的娃娃们,远比读书
好管多了。
那些血气方刚的读书
,好发议论,不知何时就触碰禁忌。还是今
那闷嘴葫芦一般、乖巧地织缂丝的小道姑,安全。
赵佶遂沉吟着颔首道:“你们俩,这主意,可以一试。那,学生,从何处招?”
姚欢大大方方道:“端王可知熙河路刘锡家,在京中有孤幼院?都是些西军将士的遗孤,民
逢年过节去送些有趣的点心吃食,看到里
有不少心灵手巧又肯吃苦的
娃娃,不若,先将她们收来艺徒坊?缂丝嘛,端王也看到了,
子手巧……其实张择端的界画,
子执笔,想来亦不输男子。”
高俅见赵佶眼中露出复杂的思虑之色,赶紧推波助澜一把:“给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后代,赏一门手艺,这是大善。端王,抚恤孤幼的事,京城里不应只有一位大王在做。”
赵佶“唔”了一声。
高俅的言下之意,他当然晓得。简王赵似,常去开封府办的慈幼局送
送菜,坊间瓦子里的说书
,已编了好几场戏来唱诵。
这风
,不能赵似一个
出。
大宋王朝,最看重仁德二字。
赵佶终于蓄起一番劲
来。
“高俅,此事,你与姚娘子商量着办吧。稍后本王亲自传令王府都知和账房,艺徒坊给你单开一本账,花销你去领,一笔笔记清楚即可。子蕃和正道,每月先给十五贯吧。学徒们,吃住包下,不教刘锡那小子掏钱了。每季给内外两身衣裳,每月给半贯‘好用’钱。”
……
出得端王府,高俅给沈子蕃三
叫了骡车,让他们先走。
骡车远去后,姚欢转身,要给高俅道谢。
高俅摆手:“娘子如此客气,就见外了。娘子两年前与苏颂苏公一道,营救子瞻学士,高某如今能得个机会,小助娘子一把,遂个善愿,真正求之不得。”
姚欢一时心
感慨。
这高俅,对苏轼,真的是忠心拳拳,乃至于,但凡谁对他的“苏公”有所善举,他必要报恩。
姚欢想了想,又道:“高郎君是聪明
,我也与你
个底。此番请动端王资助艺徒坊,一则,我的聘礼和嫁妆数额有限,缂丝机、色线、笔墨纸砚都是费钱的玩意儿,我靠卖胡豆和鳌虾,负担不起。二则,我夫君去了太府寺官药局,我怕在有些
看来,吾家成了简王一党。”
高俅嘴角噙了噙:“高某省得。放心吧,你郎君傻乎乎的,一心只琢磨杏林中事,这些话,高某也会见缝
针地与端王说叨说叨。”
他踟蹰须臾,终于忍不住道:“姚娘子莫怪高某说些
浅言
之语,你与四郎,竟至无缘,高某实在没想到。但高某,毕竟还要在端王跟前讨恩赏,与曾舍
那边的
,淡不得。”
姚欢笑道:“你我出来走江湖,都不容易。高郎君你是助我艺徒坊之事,这艺徒坊,又不是那
出钱。我岂会心有芥蒂?先告辞啦,我回
,再与沈、张两位小郎君,好好算一回账,看看先要麻烦高郎君,支多少银钱出来。”
高俅拱手,招来端王府的马车,吩咐道:“将娘子送到抚顺坊邵府。”
望着马车拐上东大街,高俅叹
气。
挺好的娘子,四郎没福分哪。
他不由想到前几
曾纬来寻自己喝酒时,面上挂着伤。
蔡攸
中那从小娇生惯养、心慈
柔的妹子,看来真没少给四郎苦
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