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下面的话我很早就想要说了,但实在没机会,今天正好刚加完班回家,实在太累,也不打算更新了,便说说这个问题。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1、夺门之变是不是儿戏?
2、夺门之变是不是父夺子位?
 3、夺门之变中朱见 能登基的可能
能登基的可能 有多大?
有多大? 
先说第一个问题——夺门之变是不是儿戏?
当然是儿戏了!
 大哥,你们历史上是怎么看到玄武门之变的,是怎么看到靖难之役的,是怎么看待辛酉政变的?用太祖的话说,这玩意儿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死 滴!
滴! 
夺门之变从本质上讲,肯定是政变啊,而且是以夺权为目的的政变,夺权的对象是已经登基了七年之久的景泰帝,而且是一位从文官和历史中都能得到赞誉,带领大明王朝从土木堡之变后风雨飘摇走过来的皇帝,可以说景泰帝面对明英宗的正统朝,算是中兴之主,这个没错吧?
结果呢,简简单单,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就成事了。
朝堂上的反应呢?
大家上朝准备劝说景泰帝立太子以稳国本的时候忽然发现龙椅上做的是朱祁镇,然后就从了……
这说明什么?
这除了说明这个政变的儿戏一外还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大明朝的政治势力划分。这个时候景泰帝大部分的重臣和大臣,包括武装力量的执掌者,竟然都是从明英宗时代走出来的。
 很多 说景泰帝登基时间短!
说景泰帝登基时间短! 
扯什么?
七年啊!
看看商辂,看看王文。
所以,我们只能把原因归结到景泰帝对于政治风险的经验缺乏上。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夺门之变是不是父夺子位?
我认为不是!
 如果景泰帝想要册立朱见 ,其实早在朱见济夭折之后就册封了,当然我们可以说景泰帝觉得自己还年轻,毕竟才29岁,可是当景泰帝需要石亨代替自己行祭祀之事的时候,还依旧拖着,不见大臣,这事说不过去。他不会不知道现在这些个大臣什么意思?
,其实早在朱见济夭折之后就册封了,当然我们可以说景泰帝觉得自己还年轻,毕竟才29岁,可是当景泰帝需要石亨代替自己行祭祀之事的时候,还依旧拖着,不见大臣,这事说不过去。他不会不知道现在这些个大臣什么意思? 
所以,结合当时有记载王文想要拥立襄王之子为太子的记载传言,最后王文之死也是这个,但是翻遍内阁的文书以及王文的说法,都没有见到任何一个内阁给襄王系的文书,反倒是夺门之变后襄王之子还真来北京城了!
最后,明英宗虽然对王文于谦以及景泰帝的身边太监该杀的杀,可对这位没有内阁的文书,竟然私自来京的藩王放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 家襄王来,没错。
家襄王来,没错。 
那么谁让他来的?
除了内阁,那就只有景泰帝了!
 所以,这个时候朱见 的位子还真不是牢靠!毕竟,这个时候他只是沂王,不是太子!
的位子还真不是牢靠!毕竟,这个时候他只是沂王,不是太子! 
 那么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紧密相连,也能反溯一部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夺门之变中,有没有可能朱见 直接登基呢?
直接登基呢? 
答案是否定的!
政治,不是这么简单的。
 这个时候的明朝政治势力,其实是两分天下,朱祁镇和朱祁钰。朱见 算什么?有什么势力么,有什么能力么?
算什么?有什么势力么,有什么能力么? 
都没有!
他凭什么登基?
 而且这个时候的朱见 只有九岁,怎么可能登基?
只有九岁,怎么可能登基? 
 细数中国历史上这种幼主登基的,基本上都是爹死继位,而且是有妈妈或者
 强烈支持,于是妥协之下登基。
强烈支持,于是妥协之下登基。 
但现在的大明朝呢?
 景泰帝朱祁钰死了,只能是朱祁镇登基,因为文武百官们都有香火 ,因为孙太后在法统和伦理上支持朱祁镇,因为即便是景泰帝的势力,这个时候也未必会改
,因为孙太后在法统和伦理上支持朱祁镇,因为即便是景泰帝的势力,这个时候也未必会改 换面的支持朱见
换面的支持朱见 ,毕竟,夺门之变中,他们都没有支持景泰帝,更何况是朱见
,毕竟,夺门之变中,他们都没有支持景泰帝,更何况是朱见 。
。 
 两 只是叔侄关系啊!
只是叔侄关系啊! 
 所以,朱见 的选择就是必然了,在保住景泰帝的命,让景泰帝和明英宗龙争虎斗,自己苟住慢慢发展培植自己势力,这才是王道。
的选择就是必然了,在保住景泰帝的命,让景泰帝和明英宗龙争虎斗,自己苟住慢慢发展培植自己势力,这才是王道。 
历史不是你来我往的回合制军旗游戏,而是分分合合的策略类围棋游戏。
虽然我在尽量的去追求轻松搞笑的文风,但我还是想让故事更符合历史逻辑一些。
慢慢慢热,我知道。
这算是我最后的倔强了吧。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 慢热的,不签到,不系统,不
慢热的,不签到,不系统,不 兵的成化新风!
兵的成化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