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三十一章 文名(新的一周求票票,求收藏)

第三十一章 文名(新的一周求票票,求收藏)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宋朝之前,汉字横竖一致,除了书,所有笔画以收脚为主。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就造成了后世许多孩子看唐朝之前的书法家的字,觉得不过如此。

而到了宋朝后,为了适应印刷术的发展,大批量印书,出现了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

这也让后世的书法风格多了许多装饰,或者说个特征的灵魂,并从此流传开来。

赵德昭的字就属于这种风格,相比宋徽宗少了楷书的瘦金体风格与工整,多了一丝属于自己的杀伐气势。

一个才十四岁的“孩子”,如今竟然就已经博采众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字体。

这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正因为要扬名,赵德昭才不会在乎许世知道他以前的字体,直接把现在的字体大明大白地亮出来。

因为有这样一个名声,与许世一个的怀疑,绝对是收获大于风险。

即便是许世怀疑,也不会揭露,反而会帮赵德昭掩饰,因为教出赵德昭这个书法大家,也是他的功劳。

而在赵光义这边,赵德昭其实一点也不担心。

因为这个时候的赵光义重视的是军权,只要不问他夺权,他还能容忍一个明的侄儿。

关键是,上面还有一个赵匡胤。

所以赵德昭既要韬光养晦,不能让赵光义忌惮,也要适当证明自己。

一个无能的皇子,是不值得大臣们追随的。

历史上,赵光义能等到十一年后,南方完全平定才动手,这就给赵德昭了一个借鉴。

只要他没有聚起大势,他是不敢真正拿自己怎么样的。

而对才十四岁的赵德昭来说,军权现在自己是不指望的,那么,在不引起他戒心的时候,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更加重要。

一个名正言顺,是整个华夏在封建时代最有力的舆论宣传。

一个对弟弟妹妹仁的皇子,还能勇猛无敌上阵杀敌,还能自创字体文采出众,这个名气还是很管用的。

赵德昭一张张考卷写下来,原本研墨伺候的佟亮已经被司天监的王钺挤到一边,这位五代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已经被赵德昭的字体迷的面红耳赤,不能自抑。

赵德昭怀疑他可能等阅卷之后的第一时间,就会把自己的考卷据为己有。

他今年才二十六岁,论资历当然比不上其他,但他老爹牛批,在宋朝的官场,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他父亲王朴是后周时期最全才的大臣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王朴中状元,担任校书郎。

但是对后汉不满,辞官回家,到了后周又被柴荣重用。

文武双全,柴荣担任晋王时期的所有政务,几乎都是他处理的。

柴荣当上皇帝之后,屡次征伐,采用的平边策也都是王朴的谋划。

他的《平边策》运用战略上进攻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战术上进攻避实就虚,扰敌令其疲惫的方法而扩展后周版图。

包括现在的赵匡胤对外战略,也是遵循他的平边策,宋朝统一南方,有他很大一部分功劳。

而且柴荣出征,每次留守大本营,掌管开封府一应大权的,也都是王朴。

王朴除了文武双全,还通数学,天文,建筑,音律。

开封府建设规划,皇宫建设规划,后周时期的显德钦天历,宋朝时期的音律都出自他手。

可惜的是他猝死离世,只活了五十四岁。

赵匡胤每次提到他,都说王朴如果活着,他不可能当上皇帝。

这是一个被誉为智谋堪比孔明,五代十国第一的大牛。

王钺当然比不上他老爹,只通数学和历法,在钦天监任职。

不过现在开封府的都还记得王朴的功劳,文武大臣们对他的后也都格外礼遇。

他如果想要抢赵德昭的考卷,其他还真不好意思跟他抢。

王溥没有像其他一样围在赵德昭的面前,但是属于他的那一份历史考卷,他比谁捏的都紧。

同时他的心里也不无疑惑。

赵德昭在所有眼里都是一个没有心计的直,包括他,一开始都只是将赵德昭当做一个刚蒙学的稚子。

可是现在赵德昭表现出来的实力,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为了探底,他出的题目数目众多,足有百题,涉及历史上各个时代。

但除了少数偏门的历史物和事例,他都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一个可能当上皇帝的婿,一个具有培养价值的婿,这样的能力……

相比之下,字迹的好坏反倒不是他重视的。

临近午时,今的摸底考试才告一段落,王钺没有争赢他,只拿到了天文地理数学方面的考卷。

这个时候,他只后悔自己出题少了。

不过,若是没有合适的理由,这个时候让赵德昭为他写字就是失礼,所以他急的有些团团转。

佟亮走了进来,躬身道:“二哥,午膳已准备妥当。”

赵德昭正身下床,然后长揖到底:“诸位大,今后我学业就拜托诸位了。”

王溥他们见赵德昭下了罗汉床,就也都起身穿上了鞋子,正身回礼。“为皇子授业,乃臣之荣幸。”

“无须多礼,还请移步就餐。”

就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禁军进了东宫,赵德昭他们从大殿出来,正好瞧见皇帝仪仗,一个个都连忙迎下了台阶,候在一旁。

赵德昭虽然是皇子,但是拜师宴也少不了。

赵匡胤这个时候过来,显然是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家长的身份来参加宴会。

大步行来的赵匡胤距离还有七八米,就朗声笑道:“诸位卿,小儿可还能尔等之眼?”

王溥身为赵德昭的老丈不好多夸,陪笑道:“恭喜官家,臣战战兢兢,不敢以师自居。”

尚书省右仆侯升越长揖道:“皇子治学基础远超臣之预料,实乃大宋之福。”

礼部员外郎胡授躬身拜道:“陛下,皇子乃天命之,天授其才。”

这话就有些吹捧的太过了,赵德昭听的都有些不好意思。

而王钺更是夸张,躬身拜道:“陛下,臣只求能誊抄一份皇子考卷,将原本赐给微臣。”

赵匡胤一听全部是好话,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以往二哥学业平平,许传家每次见我都愧疚不堪,今为何却……”

王溥将赵德昭的考卷递给了赵匡胤,笑道:“官家请看……”

宋朝称皇帝官家,陛下都是正确的,所以称呼比较混

基本上是经常能见到皇帝的,官家称呼的多,少见到皇上的,陛下用的多。

毕竟陛下比官家这个称呼更有尊敬的意味,还有一些少见皇帝的,还用天子,圣称呼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