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一世富贵 > 第40章 出人意料

第40章 出人意料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夜色已经了,半个月牙从东边的天空升起来,躲在树梢探探脑。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天空中群星璀璨,珍珠一般挤满了天幕,中间一条天河横贯而过。

风从黄河上吹来,带着清凉,带着泥土的气息,在黄河岸边的土地上飘

李参抬,把一黄河上来的风地吸进肚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他就这样站在三皇庙的院子里,在蒙着银辉的银杏树下,久久不动。

恩荫仕,父辈又去得早,在官场上碰到的艰难是徐平那种进士高第的所不能理解的。徐平遇到的挫折,在李参这里根本不值一提。他从县令做起,苦苦挣扎了十几年,几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政绩卓著,才做到了现在通判的位置。而徐平一出仕就任通判,做足两任六年,然后便就飞速升迁,二十多岁已经位列侍从。

大宋文武百官以万计,有多少可以做到侍从?李参都不敢想自己能够有那么一天。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还是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迈去。

在盐山县令任上遇到灾开仓放粮,动员大户周济,给贫民发放秕糠,救活了不知多少家,是他在官场起步的开始。救灾不如防灾,正是基于这个认识,经过多少年的思考和实践,李参才推出了青苗贷。包括判孟州的李迪在内,对他的这一创举都是赞叹有加,积极支持。万万没想到,却在徐平这里碰了个钉子。

刚才徐平的态度李参感觉得出来,徐平是从心里不认同青苗贷的,认为基本不会起什么作用。一切的安排,都是着眼在青苗贷不要产生恶劣的后果。

自己真的错了?还是因为时机凑巧,恰恰让徐平在灾年遇到了些事?但是最早推出表苗贷的初衷不就是为了防灾吗?

李参闭上了眼睛,只觉得心如麻。

不管怎样,还是先按照徐平吩咐的做。不说巡视河道带着的按察地方的职责,单单一个三司盐铁副使的身份,就使现在的李参不得不如此做。挪用了系省钱物,严格说起来就是挪用了三司储存在地方的钱粮,事可大可小,李参在官场的命运已经捏在了三司手里。徐平在三司一之下,李参又能够如何?

徐平却没在这件事上再花心思,现在已经很清楚,经过并不复杂。李参为了防灾的考虑向地方发了青苗贷,作为保主的蒋大有不甘心由于民户逃亡,自己的钱财白白损失,便依照先前惯例的方便,让自己的手下冒充河县的公,到外地四处抓捕逃亡的农户。到底谁对谁错徐平不想知道,世间的大多数事也分不出对错,他只要李参把河县的况搞清楚,不要耽误了秋后的开渠。

至于先前的事,查清楚哪个作犯科,建法纪,该抓起打板子就打板子,罚没财物就罚没财物,充军就充军,杀就杀。事就此结束,其他一概不管。

这一切李参都可以做主,李迪不会抽手,就是提刑司和转运使司也只有监察的职责。都在这里,办起来应该净利落。

第二天一早,徐平起床洗漱罢了,一出房门就看见李参站在门外。

行礼问候过了,李参问道:“待制,不知道今年有什么吩咐?”

徐平道:“一会吃罢早饭,我带去巡视河道。你留在三皇庙里,我派几个给你,今天先把路上带来的逃亡的孙丰年那一家,和冒充公的那三个,一起细细审问过了,记好供状。到底是个什么形,一定要搞清楚。——对了,那户姓孙的百姓不要为难,不是万不得已,谁会背景离乡?他们都是可怜。”

“卑职记得了。”

吩咐过了李参,徐平自去吃早饭,吃过早饭,带了鲁芳等去黄河边,继续勘查沿途的河道,搞清楚地质况。

送走徐平一行,李参叫了个随从,对他道:“你去县衙,看看今天姚县令有什么事,回来报我。对了,顺便告诉他,以后让他每天把衙门里的事写一份书状给我。”

随从应诺,转身出了庙门,向不远处的县城去了。

作为姚泽广的顶上司,不说徐平在这里,就只是自己,姚泽广也应该天天早起过来问安请示。这徐平都已经出了门了,还不见姚泽广的影子,李参心中非常不满。

诸般吩咐罢了,李参这才出了气,对身边带来的孟州公吏道:“去搬张桌子和几把椅来,提孙丰年一家!”

公吏叉手应是,有去搬桌椅,分出两与徐平留下的桥道厢军一起,去旁边的偏房带了孙丰年夫和孙二郎出来。

孙丰年随着徐平一行回到了河县,每有吃有喝地招待着他一家,却没来问一句话,难免心中不安。听到有喊自己去问话,心中更是惊恐不定。

到了院子里的银杏树下,只见一位三四十岁的官员在桌子后的椅上坐着,旁边还斜放着一张桌子,有坐在那里执着纸笔。另一边站了五六个,一看就是衙门里的公,看都是一副恶狠狠的样子。

孙丰年战战兢兢地走上前,立在一边的公就有高声喝道:“见了本州的通判官,还不快快上前行礼!”

孙丰年打了个哆嗦,上前跪在地上,行礼道:“小民孙丰年,见过通判官。”

李参看看他,沉声说道:“你就是举家逃亡的河民户孙丰年?起来说话吧。”

孙丰年谢过,站起身来,与家站在一起,小心地看着桌子后面的通判官

孟州这个地方,因为离着西京河南府太近,经常会有朝里的大臣过来做知州,这个时候州里的民事便由通判做主。作为这里的百姓,孙丰年见怪不怪,知道前面的这个官就是州里最大的官,掌管着他们这些小民的生杀大权。

李参轻轻咳嗽一声,沉声问道:“孙丰年,你因何举家逃亡?可是先前借了官府的青苗贷,遭灾无力偿还,才逃亡避债?”

听了这话,孙丰年一下子瞪大了眼睛,高声道:“官,什么青苗贷,小的从来没有听说过啊!我举家搬迁,是因为今年收成不好,在这里实在难以过活。听黄河里跑船的说,开封府那里正缺手,而且又有营田务招,去那里讨条活路!”

...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