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前世隐约有记忆,范仲淹因为所谓君子党被吕夷简迫害,欧阳修因此写《朋党论》。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历史上只是轻描淡写,现在徐平可不敢掉以轻心。前世自然不知道,现在才明白,从君子党小
党,到新党旧党,实在是一脉传承,所来有自。
自宋开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明确党争,发生在太宗时期,胡旦、赵昌言等
公开结党,锐意钻营。君子党和小
党的理论先导,正是在此时发生。以文章得享天下大名的王禹稱,作《朋党论》,提出小
有党,君子也可以有党。而且,如果君子无党,则不能与小
之党相争,就会天下大
。
第二篇持这个论调的《朋党论》,自然就是历史上欧阳修所作的那一篇了。那文章写在什么时候?范忠淹因为被指为范党领袖,贬出京城,且榜其事于朝堂,当时朝里不少官员竟以位列范党门下为荣。欧阳修的《朋党论》,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有明确的政治意义。君子党与小
党之争,从此由幕后走上前台,左右政坛。
其后的历史,徐平虽然没有印象,但大致的脉络还是隐约有感觉。
此后,司马光中进士之后不久再作《朋党论》,苏轼继欧阳修后《续朋党论》,苏轼门
秦观再作《朋党论》。其中除了司马光是结合事实论史,苏轼和秦观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文章出现的时间恰恰在朝中党争激烈的时候。
以论事起,而以论
终,几乎是欧阳修写文的标志,炮火只是偶然溅到了徐平的身上。不去论一个
的功过得失,而专一去贴上君子小
的标签,是欧阳修及其一脉相承的文
的特点。欧阳修如上,他的两个得意门生王安石和苏轼又何尝不是?
向前再发展一步,同我者君子,不同我者小
,政事彻底成为意气之争。
什么是小
?什么是君子?子曰:“君子喻于义,小
喻于利”,“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孟子言:“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简单一句话,言利的是小
,言义的是君子。在这之间,再杂上
善
恶之辨,论忠直邪正,基本就大概内容了。
很不幸,徐平想来想去,从思想根源上,自己貌似怎么都是要划在小
一边。
看了看身边一时沉默不语的范仲淹,徐平的心里暗暗叹了
气。
两
在同一天升为待制,徐平为龙图阁待制,范仲淹为天章阁待制,自己的位次在范仲淹之上。这一段时间以来,徐平在三司培植势力,而范仲淹一样在身边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徐平在三司,把持大权,提掖后进,重用年轻
,但秉持一个原则,就是不营私利,不植私党。范仲淹也一样不营私利,甚至对于自己的升迁荣辱都置之度外。但要说不植私党,就值得商榷了。
后来的欧阳修为什么要写《朋党论》?因为范仲淹明显有结党的嫌疑。当然,说他那是私党也不正确,这些
是因为理想聚在一起,并不是为了个
利益。
在南京应天府的时候,应晏殊之邀,范仲淹在那里首建官学,这是天下州学县学的发端。管理官学的同时,范仲淹也授课,
研学问。后
所谓宋学,范仲淹实为开山之大家。后
赞其为千年第一名臣,固然是因为他在做官时的
守让
钦佩,更由于他开了宋朝学术的局面,此时的学问大家,大半受过他的提携和指导。更重要的是范仲淹树立了一代士大夫的
风貌,“时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是真君子,徐平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但要说聚在他身边的就是君子党,
都是君子,徐平不信。欧阳修和蔡襄出言无忌,专门喜欢论
长短,哪里有君子醇醇之风了?滕宗谅好财,怎么就不说“小
喻于利”了?
透过千年的迷雾,再加上固有的印象,前世徐平只有一个朦胧的粗略印象,置身这个时代,却不能够再那么糊涂。
那个穷其一生东奔西走,因言论迂阔而一生不得重用,有志难伸的孟子,像一个若有若无,巨大的影子,在影响着这个时代。
汉儒已降,诸学派纷纭,到了五代儒家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宋儒要剥离汉儒的天命论,谶纬之学,不尊荀就尊孟,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打倒以前的各家,尤其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带秘色彩的儒,而代之以
为基础的儒家学派,是合力。
而旧儒已倒,新儒未立的时候,夹在尊孟非孟之间,以“义利之辨”为基础,分君子和小
,党同伐异,便就成为了主流。
孟子“吾养浩然之气”,“合生取义”,“虽千万
,吾往矣”,当年他也只是跟
辨论的时候嘴痛快,千年之后投
到这个时代的读书
身上,就发生了变异。欧阳修这些
那么怪的
格怎么来的?跟思想导师孟子脱不了关系。
荀子那著名的:“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而
民不惩。”后
经常提起前一句,后一句的杀气腾腾也不能忘了。尊荀子的一派上台,做起事
来往往更加狠辣,恨不得将对手斩
除根。
这两派你方我唱罢我登场,纷纷扰扰了几百年,最终随着中原沦陷,归于沉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思想终究还是植根于社会现实,存在即合理,但存在也不一定就是正确。这个时代产生了这种思想,是历史和现实的合力,并不是哪个
心血来
。孟子早已经被埋在故纸堆里,一千年来地位怕还不如稍知名一点的孔门弟子。到韩愈把他推起来,地位越抬越高,自然有其社会的现实需要。
是社会的动物,是有思想的,社会自然也就有自己的主流思想。没有,也会自己造出来,要不就会被敌
硬塞进来。儒家兴起,与佛道势力的扩大不无关系。
欧阳修排佛抑道,但对佛道经典极为
通。范仲淹也排佛,学问更是兼通道佛两家。他们都是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来排来抑的。
生逢这个时代,徐平便也就要适应这
流。以自己一个
的思想,去弓虽(
)一个时代的
的思想,徐平不是那种疯子。学习、理解、改造,想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这是不得不做的事
,而且只要用功,总能够改造成功。
儒家再腐朽,能腐朽得过一教?孔子再保守,能保守得过那说天下
都是待罪羔羊的?从到处抓
巫,发展到发达的工业社会,欧洲
该信什么还是信什么。横跨一千年,面对相对容易改造的儒家,如果连改造成功的自信都没有,那要让
笑掉大牙了。后
不肖,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动不动恨祖宗,也太过没出息。
义利之辨是命门,由此发展到君子小
之争,徐平所做的一切一不小心就会毁于一旦,这是他所不能允许的。
欧阳修动不动由论事到论
,已见端倪。范仲淹周围聚集了一群
,时不时就论吕夷简是小
,小
当道,国运不久。
现在他们针对的是吕夷简,这还一小心就溅
到了徐平身上,等到吕夷简真地一倒台,徐平只怕就会被挂起来当那个小
了。历史上王安石一上台,富弼就指他为
邪小
,势不两立,最后王安石被
到了什么样子?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徐平都必须把这
邪风压下去。朝政论事不论
,议
则论迹不论心,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很快就会无法收拾。
徐平现在需要吕夷简在台上顶着,这是最后一个压得住朝野场面的传统意义上的大臣,思想派别上比较中立,不会激化矛盾。从心理上,徐平赞同范仲淹大公无私一切为国的思想,但范仲淹手里的刀太钝,砍下来该切的地方切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