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疆域在韦宝的这一世,也没有什么改变。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明初在外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为边防前线,包括东胜卫、斡难河卫、开平卫、大宁卫等皆为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
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
永乐以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致使边境逐渐南移。明中期,随着蒙古复振,边境再次内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九边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当时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
朱元璋置辽东都司经营辽东,后朱棣招抚
真部落,于1411年设
儿
都司,共辖130多个卫所。
1435年明宣宗撤回在
儿
的流官驻军,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
晚明,后金崛起后逐渐进占辽东。
东北邻国高丽于元明之际大肆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
真部落,使疆域不断向北推进。
1393年,朱元璋内迁铁岭卫,默许取代高丽的李氏朝鲜占据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地区。
幸好在韦爵爷手里,天地会控制了朝鲜的两个道,并且是最重要的两个道,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并且,天地会的影响力已经遍布整个朝鲜。
朝鲜一直是大明的藩属国,但从未像现在这样与汉
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士大夫阶层至少有一半倒向了天地会。
明初于西北先后设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卫、曲先、赤斤蒙古、罕东左等卫,明朝西北疆界涵盖了后世的新疆。
1472年,哈密卫被吐鲁番攻陷,后于1482年兴复。
弘治年间三失三复,1528年后嘉峪关以西皆为吐鲁番所据。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率吐蕃诸部归降,后于青藏地区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
在完成藏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
1407年,明成祖派遣刘昭、何铭等
前往藏区设置驿站,1414年,又遣中官杨三宝往藏区招谕各土官恢复驿站,经多年努力终使往来西番的驿道安全畅通。
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设有三宣六慰,永乐年间増设底兀刺、大古刺、底马撒三个宣慰司,统治范围包括今缅甸、老挝大部及泰国西北部抵达孟加拉湾,明朝中后期这些地区多放弃或为周边国家所并。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最南边达到
南州一带。
次年明朝设置
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府十五、州四十一、县二百零八,共得三百一十二万
民。
1427年明朝罢
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
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建立后黎朝。
1540年,莫登庸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葡萄牙
要向明政府
付租金,明朝依然拥有澳门主权。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
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也进
台湾北部。
此时的大明王朝不说岌岌可危,可能还不至于,但已经在下滑的快车道上面了,四面都是问题,内部更是问题重重。
这些都和韦爵爷没有太多关系,韦爵爷也没有起到什么影响力。
不管是朝堂上的话语权,行政权,还是在地方上的军事实力,韦宝都只能改变很小的区域,对整个大局没有多少影响。
不过韦宝在朝堂有一项优势,不是依靠他的老丈
英国公张维贤,而是依靠他所控制的御史衙门都察院和大理寺衙门。
这两个衙门的官员,九成以上都是韦宝弄出来的。
这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弄出来的官,谁带
官场的,谁就是这个
的宗主。
所以韦宝虽然才十五岁,还得过两个月才到十六岁,但韦宝底下的门生已经有两三千
之多了。
这些新上来的
,也还是属于旧式官僚。
而韦宝直接控制的河间府、沧州府、山东和登莱的地方官与军官,则全部出自天地会。
都察院和大理寺之所以不安揷太多天地会的
,主要还是因为在京城,审查的太严格,弄太多不是本衙门子弟的
进来,太惹眼。
地方官就要宽松一些。
在韦宝看来,京官和地方官当中,还是地方官更加重要。
地方官和京官,也说不上谁比较有优势,有
想当京官,而有
却想当地方官,都有。
1622年,大明朝廷为了让张鹤鸣经略辽东,升他为太子太保,又赏赐给他尚方宝剑,并且皇帝亲自给他送行。
张鹤鸣迫于无奈,只得出发,在路上磨磨蹭蹭的走了大半个月。
后来他上书朝廷,表示自己年老体衰,请求辞官回家。
张鹤鸣原先担任兵部尚书,是正二品。后来朝廷封他为太子太保,从一品,这显然是升了官。
他手上还有尚方宝剑,可以说是恩宠非常了,但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地方做官。
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曾召见浙江道员罗源浩。
乾隆对他印象不错,就想把他调到京城做官。
罗源浩虽然
答应,但是却面有难色,后来就把他留在了地方。
罗源浩当时属于地方官,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做京官。
古代文
,学而优则仕。
但是,在做官上面,又有两个选择,一种是做中央系统的官员,是为京官。
一种是离开中央,到各地方去做官,是为地方官。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状元、榜眼、探花直接留在中央,授予官职。
剩下的进士,则要继续考试,合格的进
翰林院继续学习,是为庶吉士。
三年期满后,还要考试,合格的留在京城,授予官职。
不合格者,则发配到地方做知县。
显然,在朝廷看来,京官比做地方官有前途。
那么,在明朝和清朝时期,京官和地方官相比,有哪些优劣呢?
发展潜力不一样。
新科进士如果出任知县,大多如丧考妣,很多士
会感觉仕途无望。
因为,明清时期的士
,如果做地方官,大多都是知县、知州等官,很少能够做到知府、道台的,更不要说,尚书、巡抚之职。
而做京官,虽然起点也不高,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升迁还是不成问题的。
尤其是庶吉士,更是多方拉拢的对象,因为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
后来更是出现了“非进士不
翰林,不翰林不
内阁”的传统。
俗话说:“朝中有
好办事”,有
就代表着资源,也就是靠山,而有了靠山,升迁就会很容易。
传统政治中,党争很严重,随便加
一方,就算有了靠山。
即使不想卷
党争,在都城几十年,几个朋友还是会有的。
说不定以后哪个发达了,顺便就可以捎带一下自己。
还有的京官,如果有机会做侍讲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