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题,必得其名。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只有短短四字,换做一般对四书五经原文不熟的考生,连这一题出自哪里都不知道。
必得其名,出自中庸第十七章!林延
里轻轻地念道。
原文是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俸,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看着这一题,林延
陷
了沉思之中。
这一句话放在这一章里,是歌颂舜的孝道,大意是说如舜这般大德之
,必拥有与大德相应的地位,财富,名声,长寿。
那‘必得其名’四字,就是说舜大德之下,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名声。
这题不好做啊,这题截上又截下,他背过的小题里,没有这一道,以往所背的程文之中,倒是有,但是林延
这一次要凭自己实力答题,自是不肯再照搬。
用过去程墨上的题来答,虽是不算错,但不会取一个好名次。
现在林延
过府试已是八九不离十了,眼下是要争取好的名次,所以必须自己答。
林延
参考了自己背过卷子里的
题,之后搁笔沉思,他眼下有足够的时间,因为别
要答三道题,自己只需两道就好了,所以丝毫不慌。
必得其名,按照两句
题来说,要一句写上意,一句写下意。正
是上句
必得,下句
其名。
正
有些难,反
容易些,上句
其名,下句
必得。这样就简单了,先因其名,而后必得,前因后果。
林延
当下写下‘圣
有誉于天下,理必可也’。圣
之所以誉满天下,这是理所当然的。
题可以了,下面起讲从
题一句发散,夫名者,名其德也,有大德矣,名安能去之?
这大德是全篇之意,若是放在
题里讲,与‘必得其名’无关,就犯了‘连上’的错处了,主考官下面看都不用看,就可以将卷子丢掉了。
所以大德,必须放在起讲里说,解答了
题里圣
为何名满天下?是圣
之所以誉满天下,因其美誉在圣
的大德,有大德的
,名声怎么会离他而去?
写到这一句,林延
不由感叹,圣
的教诲,实是很有教育意义。想到诗会上,读书
争相投诗,要将自己名气传出去,真该让他们好好写这篇文章,扪心自问一下。林延
摇了摇
,将这点想法抛之脑后,自己继续专心答题。
题,起讲后,就是文章的主体了,林延
知道本府知府喜欢四六骈文,但这一篇文章若是再追求格式,文意就要差了三分了。林延
取舍了一番,心想不能以辞害意,两者取舍还是文意最重要。
所以这一篇文章,林延
就没有拘泥骈文的格式。
这时候云板响过,考生们可喝水上茅厕,林延
只是专注于文章之中,没有在意。
到了午时时候,云板一声响,几名书吏已是下来收第一题的答卷了。
林延
心知提坐堂号的考生,可以在午时前先写完首题,
给主考官,呈浏览一遍。这样做,当然是方便主考官有足够的时间,看这些考生的卷子,若放在统一
卷,那么主考官要在两天内看完九千张卷子,那时候看得有多认真,就可想而知了。
这时林延
第二题也写得差不多了,见书吏来收卷就
了第一题上去,待第二题写完后,拿着
粮吃了起来,并琢磨下一道五经题和最后的五言八韵诗。
在公堂上,陈楠坐在椅上,拿起考生的卷子一篇一篇看了起来。
按照科场重首题的惯例,陈楠若是满意的,就在首题上画一个圈,这差不多就算取中,通过府试概率很大了。划一个竖,就表示待定,至于划一个叉,就直接淘汰了。
看了几十张卷子,陈楠不由摇了摇
,除了五六张卷子可以外,其他多是不合他的意。
陈楠看了那五六张取中的卷子,如叶向高等
就不必说了,这些
名副其实,是有真才实学的。还有几篇什么闽县七杰,侯官五子,陈楠看了他们卷子却哭笑不得,在那怀疑,他们是怎么通过县试了。
陈楠拿起下一张盖着堂字小戳的卷子,
目一行字,轻弃故旧,于义俭矣。
嗯,
题道得好,小巧
致。
而后文章看下去,竟是一手他最喜欢的四六骈文。
陈楠
一醒,将椅子拉近了一点。他直起身一面用手指叩着桌案,一面一字一句地默读文章,看完之后赞道:“此文词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读此文如读庾信的哀江南啊!”
陈楠喝了一
龙井茶,心道,好文如好茶,一遍读完
中回甘。文章也是意味
长,理气辞三道兼具,这等好文,不取第一也难,我本以为天下读书
之钟秀都出在绍兴,苏杭,不料闽中也有这等才子,这文章究竟是谁写的?
陈楠翻过卷子,一看名字,
里的茶竟差一点
出,居然是他!
陈楠揉了揉眼睛心想,是否我看错,或许前面几篇文章都写的太差了,这一对比下,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才胜
一筹。
陈楠想了一阵后,又拿起方才那篇文章,重新再读一遍,不由仰天长叹,为何我还是觉得不错呢?莫非整
只读案牍公文,好文章看的少了?
陈楠笔虚了一半,拿不定主意,对一旁张师爷挥挥手。
张师爷来到一旁问道:“东翁有何吩咐?”
陈楠道:“你也是取过秀才,算得
通文字,这一篇文章你拿去看看。”
张师爷听了也是怪,有什么文章连两榜进士都为难呢?他当下从陈楠手中接过文章仔细读了起来,读完之后也是拍腿叫绝道:“东翁,这是好文章啊!即直抒胸臆,又格律严谨,在下以为……以为是好文章。”
陈楠点点
道:“那你以为可以取第几?”
“这我不敢说。”
陈楠摇了摇
道:“你既不敢说,那请卢教谕过来。”
不久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走了过来,卢教谕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论博学二字在福州府内官吏之中,不出第二
。
陈楠拿了两篇文章给卢教谕道:“你看看这第一篇文章如何?”
卢教谕拿起来后,读了一篇道:“佳文,可取第一。”
陈楠道:“第一篇是福清叶向高作的。”
卢教谕道:“嗯,桂山先生之子,我听过,果真名副其实。”
“还请卢教谕看下一篇。”
卢教谕点点
又接下去看,半响后道:“府台大
,这一篇也是不错啊。”
陈楠与张师爷互看了一眼。陈楠又问道:“卢教谕,这如何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