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这个心思?”
言官们有
听到这话,小心翼翼的戴上了官帽,也有
陪着御史大夫一起,站在原地,直愣愣的盯着寇准。
他们像极了一群慷慨赴义的义士,可惜他们挑错了示威的对象。
他们若是找刘娥示威,刘娥八成会服软。
可寇准不会。
论示威,谁能比得过他。
他向太宗皇帝示威,扯着太宗皇帝袖子,拉着太宗皇帝听他谏言的时候,这群御史言官们还没当官呢。
寇准盯着那些摘掉了官帽的御史言官,冷冷的道:“既然尔等去意已决,老夫准了。”
“殿前卫,收起他们的官帽,拔去他们的官服,带他们出去。”
寇准吩咐殿外候着的殿前卫。
御史大夫一点儿也没有惧意,他盯着寇准,怒道:“寇准,你这是自绝于士林,自今
之后,你休想再有一点好名声。我等纵然被罢官去职,也是一身正气,一世清名。”
寇准听到这话,乐了,“是吗?那老夫倒是要看看,你到底正不正,到底清不清。”
寇准瞥向王曾,吩咐道:“王曾,你带领刑部的
,会同大理寺的
,一起查查这帮子一身正气的清官。将他们历年来的收
差点清楚以后,列成榜文,张贴在汴京城四处。”
御史大夫听到这话,浑身忍不住哆嗦了一下。
寇准瞧见了他哆嗦,嘴角勾起了一丝讥讽。
寇准跟御史大夫公事的时间也不断,御史大夫清正不清正,他比任何
都清楚。
在这一群即将被罢官的
里面,只有那么两个清正的。
一个是因为家底丰厚不缺钱,懒得贪。
另一个则是愣
青。
余者,没有一个清正的。
至于这两个清正的,其实他们不太适合待在汴京城为官。
倒不是因为这两个清正的不贪污,实在是这两货太能闹腾了。
正是因为他们不贪污,为
清正,所以他们在朝堂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
都敢做。
明明一些可以背地里妥善解决的问题,他们非要闹到朝堂上,闹得满朝皆知,把事
闹大,变得难以处理。
寇准之所以没点出这两个货,也是想着等后面王曾查验清楚以后,重新召他们
朝,擢升他们去汴京城外任职。
至于御史大夫等
……
寇准盯着他们冷笑道:“尔等清正廉明,乃是百官楷模,等到王曾会同大理寺查点清楚尔等近些年的收支以后,老夫必定会让
送上一副清正廉明的牌匾,并且亲手书写邸报,为尔等扬名。”
御史大夫听到这话,早已不淡定了,他颤抖着,咬牙道:“秋后算账……寇准,你不仅仅是要自绝士林,还要自绝百官?!”
寇准背靠着寇公车,幽幽的道:“老夫打算从今岁开始,加开三年恩科。”
御史大夫闻言,噗通一声跌倒在了地上,面若死灰。
寇准这种罢黜言官,秋后算账的法子,确实容易得罪百官,得罪士林的读书
。
可在加开三年恩科上面。
这一切的矛盾瞬间就不存在了。
天下间的读书
,只会把寇准奉若神明。
他们会觉得,寇准罢黜言官,是在给他们腾位置。
寇准秋后算账,也是在提点他们。
总之,寇准纵然有无数的不堪,他们也会一一找出理由,帮寇准辩解。
《宋史》上,刘娥在赵恒驾崩以后,如何以
儿身,在朝堂上立足的,有是如何以
儿身,跟赵祯这个皇帝平起平坐的?
靠的就是不断的开恩科、开常科。
借此拉拢天下的读书
为她摇旗呐喊,为她站台助威。
寇季的出现,改变了寇准的命运,也改变了刘娥的命运。
如今刘娥尚没有想出这个拉拢文
的法子,寇准到先做了。
不过比起刘娥,寇准显得更理智。
他只是开了三年恩科。
刘娥开恩科可比寇准疯狂多了,几乎是年年考。
恩科完了就是常科,常科完了就是恩科。
并且还录取了不少的进士。
搞得赵祯亲政以后,都没法子再开科举,只能暂停了科举十多年,才勉强消化了刘娥疯狂开科举带来的后果。
寇准的做法,可以说是把御史大夫一行
,一下子踩到了泥土里。
把他们罢官去职以后,他们就没了官爵,变成了寻常百姓。
再把他们多年来贪污受贿的罪证张贴出去。
他们以后的名声会臭不可闻。
他们以后除了躲在家里外,再也不能出仕了,甚至出门都得小心点。
御史大夫,以及那些言官们被拖出了垂拱殿以后,满朝文武看着寇准的目光,全是畏惧。
寇准的做法霸道、狠辣。
吓到他们了。
寇准瞧着满朝文武看着他的目光里充满了畏惧,心里暗叹了一
气。
他不想当一个权臣,也不想让
畏惧。
他想当一个贤臣,想让
敬仰他。
可这帮家伙们不省心,
得他不得不做一个权臣。
他也很无奈。
无奈归无奈,该处理的事
还是要处理。
惩治了御史言官以后。
寇准看向了王钦若,淡淡的道:“王吏部对朝廷出兵一事,还有疑惑?”
王钦若冷着脸,咬着牙,沉声道:“纵有疑惑,老夫也会自己想清楚,就不劳烦太师了。”
寇准闻言,满意的点点
,看向其他文武官员,问道:“诸位可还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