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二十九章 新华堡(二)

第二十九章 新华堡(二)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史钦杰站在城东椰树溪水库边新建的木材加工厂内,仔细观察着这座依靠本土支援过来的部分技术员们主持运转的工厂。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厂子内管理、技术员绝大部分都是本土过来的外来者,少部分是在本地尔兰移民中招募的,至于一般工则由八旗隶或马来隶充当。

木材加工厂分加工车间和燥车间两部分。燥车间目前只建了一座临时使用质的小烘土窑,高约三米,使用的是在东岸本土已被淘汰的烟熏烘法。即将木材堆叠在一块儿,然后在材堆最底部用小火燃烧,靠燃烧产生的烟气热量来烘木材。这种方法不但燥速度慢、燥不够均匀,而且还容易引起火灾,环境污染也比较大。

目前本土已经淘汰了这种“落后”的技术,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坑道烟熏烘法。即在烘窑墙体的内侧四周设立很多矩形的砖砌烟道,烟道上方布满孔。生产的时候在烟道内放燃料燃烧,然后靠燃烧的烟气熏木材。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烘木材的法子和前一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好处就是让材堆与明火完全脱离了接触,通过加热窑内充当介质的湿空气对木材进行加热烘,使之发生火灾的可能大大降低。

不过在新华堡此番上这个项目的时候,本土新来的技术员向史钦杰提出了使用砖窑废热气来烘木材的建议。他们认为,新华夏地区缺乏煤炭又天气湿热,收集燥的柴类燃料比较麻烦,再加上传统的烘窑需要大量的投料工、司炉工,因此对于劳动力缺乏的新华夏地区都不是很适合。

正好目前新华堡城外正在使用的小土窑制砖产能相对有限,而且经过雨季几个月的冲刷,原本粘土制作的窑体损毁不轻,各种因素织之下史钦杰便准备在四月份雨季结束的时候开工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制砖窑,一劳永逸地解决上述问题。

窑与本土早期修建的窑相差不多,如果正常生产的话。年产一千五百万块标准砖以上不成问题(本土现有窑三座,各年产标准砖3600万块,工包括隶工在内总计两千多)。不过这么大的产能,需要的工数量也绝对是不小的。主持砖窑厂修建的裴索宁就向他直言,可能需要四五百左右。因为每天制作砖坯需要的熟练工就是一个海量,这个时候,史钦杰真的是无比怀念21世纪时的自动制砖机了。据说本土已经在研究此类机械, 不过缓不济急。看来新华堡这边暂时还是需要大量力来手工制作砖坯了。

新的窑按照本土那边的数据参数计算的话,大概每小时能产生6000-8000立方米的废烟气,温度大约在80-100度左右。而木材的燃点为250-300c,正好可以用来烘木材。根据估算,这样的废热气流量用来烘两座五六十立方米容量(指木材容量)的窑是绰绰有余了。按照烘一批木材平均需要六天时间计算,每年烘5000-6000立方米以上的木材没有任何问题。这么多的木材,用来造几艘战列舰都够了,更别提以后这边主打的商船制造,也许,新华夏殖民地将来还可以向国内出一定数量的造船木材呢。

当然。海军部门比较挑剔,那帮脑子顽固的家伙目前只接受用特殊手段的木材用来制造战舰船体,而拒绝使用任何烘窑快速烘的木材,理由是烘的木材质量不可靠。因此,将来出到国内的木材只能给本土那两家造船厂造造商船和渔船了,实在不行还可以给本土木材加工厂用来制造马车、工具、家具、枪托等部件。

对于技术员们提出的这个建议,史钦杰只是稍微思考了下后便欣然同意了。没办法,新华夏这边不像本土有平安煤矿源源不断供给过来的煤炭,像烧砖都只能让隶们自己去收集柴后拿来烧。仅有的一些本土运过来的煤炭也被石灰窑和水泥窑拿去烧石灰和水泥用了。可以说,要想在新华夏地区发展任何高耗能的产业如非必要一般都不会得到史钦杰的允许。因此此次技术员们提出使用砖窑厂排出的废热气来烘木材着实是对了他的胃了,无他,主要是省了很多燃料。

虽然雨季不便施工,但木材加工厂仍然利用雨季几个月内难得的一些晴天天气在原本已经平整好的土地上搭起了许多木制遮雨棚。而遮雨棚下。许多八旗隶们正在修砌厂房,最近由于修城墙占用了大量的砖,木材加工厂分到的使用配额很少,大概一天只有不到两千块的样子,因此进度一直不快。为此,工厂的负责趁着史钦杰前来视察的时候开始大叹苦水。抱怨建材不足,他很难按时完成任务等等。

工厂负责的抱怨史钦杰很清楚,他们完不成任务就会遭到自己的考核,此时向自己诉苦也算是提前打预防针了。史钦杰对此事也是哈哈一笑,就此揭过,毕竟这事确实也怪不着家么。

不过说到这个红砖不够,确实也是一个制约如今新华堡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现有的那座小土窑的产量(年产三百五十万块),这砖还真是不够用,不说别的,这修城墙就是一个消耗砖的超级大户啊。史钦杰算了算,要是正在修建的城墙不大量掺杂石块而全部使用现有的大号城墙专用砖(大小是标准砖的4倍)修建的话,每米城墙大概要消耗两千六百块砖。这个消耗量是惊的,要知道本土每年产砖数量将近11亿块,却仍然不敷使用。这不,这两年陆续新建的几个定居点的城墙要么还没有完工,要么修建的也都是区区数百米的小城堡,就这还是在大量使用了石块和木混合的况下呢。

因此,新华堡的建设与其靠从本土运砖(每艘运输船运二十万块标准砖)来建设,还不如立足于自身大力在本地烧砖呢。当年南非河中堡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莫茗和刘昂二利用本土运来的砖立了好几个小土窑,然后再驱使大批土著们去采石,就这样一开始修建的也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城堡,后来建材富余后几经扩建才有了如今的这副模样。

“真是个疼的事啊。”史钦杰也有些着急,谁让自动制砖机到现在还没能弄出来呢?要是让这边的隶们手工去做砖坯,即使让他们一一天工作14小时,那一个一天也就能做个一两百块砖坯出来,更别提一开始那些笨手笨脚的隶们很可能还达不到这么高的劳动效率。而且,目前的小土窑的容量也是有极限的,一次也就能烧个三万多块砖,烧一次就要三天,年产量撑死了一年也才三四百万块,这还不够填牙缝的呢。

“看来上窑的事要抓紧了。”史钦杰暗自寻思着,“嗯,雨季一结束就开工。接下来一阵子烧的砖都得存着,这次运过来的一批耐火砖也得留着。最初规划的年产1500万块标准砖的窑看来还是保守了一些,最好能和本土的看齐,年产三四千万块,那样我啥就都有底了。接下来修城墙、修房屋、修码、修水利灌溉设施、修炮台甚至修工厂,哪样不得用到海量的建筑物资啊。愁都愁死我了,也不知道那些欧洲国家的土鳖们每到一个殖民地是怎么建据点的。难道一开始就和那些土著们一样先搭茅棚子、木屋什么的对付个一两年再说?还是大量驱使当地的隶们开山采石造屋?”

看完了燥车间,史钦杰又走到了隔壁的加工车间。这里就乏善可陈了,一些从本土过来的木匠,带着一帮在本地新招收的学徒,正在处理原木。原木从上游山里的伐木营地采伐下来后,就地去枝去叶去皮,剩下的原木接着由隶们顺着河道一路拉到加工车间内,然后整齐叠放在一边的遮雨棚下,等待车间内的木匠们来对其进行保湿、防腐和杀虫处理。

沿着水库河岸边,车间也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