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辽国现在真是风雨飘摇,外有强敌,内有反贼,若不是马
望这样的忠臣在努力维持,国家恐怕早就分崩离析了!
马大忠臣提到的“渤海
”就是大辽南面诸道路州的反贼主力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辽国是一等契丹,二等汉
,三等渤海,四等
直,五等阻卜。
直和阻卜虽然名义上还不如渤海,但是大部分
直和阻卜
都是契丹
以及汉
大族压迫不到的贱
。因而三等渤海就成了大辽国中事实上的最低等的贱民了。
而且,契丹
当年灭亡渤海
的海东盛国渤海国时,为了煽动战争,还宣称渤海
是契丹
的世仇大约是唐朝和武周的时候渤海国参加了唐朝的反契丹同盟,可这事儿挑
的应该是汉
,不知怎就恨上了渤海
?总之就是和后来的七大恨八大恨差不多的借
。
而借
说得久了,仿佛真的有了仇。于是在契丹灭渤海之后,渤海
的地位就特别低下了。哪怕是六个渤海右姓也根本不能和汉
的燕四族比,虽然也可以当官,但是油水缺基本没他们的份儿。
另外,在灭亡渤海国后,契丹
对渤海
采取了强制迁移的政策,把上百万
迁移到了辽西和辽东,还有一些被分给了契丹和奚
部落充当
隶。历史上的渤海国本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有着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国家。在渤海灭亡之后,渤海的工匠几乎都沦为了契丹的
工,契丹的宫帐、部落,还有汉
控制的五京计司下面手工作坊中,都有大量的渤海工匠。
和宋朝的工匠不一样,辽国的工匠是真正的“末业”,大多是官营和部落作坊的
工,生活极其悲惨。
而渤海农民的
子也一样不好过,他们不仅是契丹
的
隶,而且还是渤海右姓们的
隶,基本不可能有自己的土地。除了收获大部分要用来缴纳租税之外,他们还要负担沉重徭役。
比如为契丹
构筑城墙,以及用海船输送粮食到析津府这一百多年来也不知翻了多少船?
此外,契丹
还有一个“
下军州制”对渤海
的打击也非常沉重。所谓
下军州制就是一种农
制,就是仿照中原州县的形势,把打仗俘虏来的
(主要是渤海
)转化为契丹、奚
贵族和部落的农
。
至于渤海右姓,在渤海国刚刚灭亡的百余年间,还略有优待。但是辽圣宗、辽兴宗时代,渤海
聚居的东京道地区开始实行汉制。盐铁专卖,各种税收也向汉地看齐。结果自然是大大侵害了渤海右姓的经济利益。
据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个公式用在渤海
身上肯定是对的。
自从渤海国灭亡以来,各种各样的反抗就没停止过。其中最大规模的反抗发生在辽圣宗时期,渤海
聚居的东京辽阳府发生了以渤海王族后裔大延琳为首的大起义,义军一度声势浩大,攻占了辽国东京辽阳城,但是却在沈州被汉
将领张杰击败,同时东京副留守王道平和黄龙府兵马都部署黄翩又拒绝相应大延琳,使得渤海
的起义陷
了三面受敌的困境,在坚持了一年之后彻底失败。
经过这一次大起义,渤海
在大辽国内彻底沦为了贱民。而汉世大族则通过镇压和出卖渤海
的起义得到了契丹
的信任……汉
和渤海
之间也陷
了互相敌视之中。
如马大忠臣这样的汉
大官说起渤海
直接就是“渤海
”了,渤海
在背后则管马大忠臣这样的
叫“汉
”……
在马植的老家大凌河一带(医巫闾山),也有不少“渤海
”,大多是工匠。因为大凌河地区是辽国的手工业重镇,有不少的官营瓷窑和织户,基本都是饱受压迫“渤海
”,经常会做一些
坏民族团结的事
。
医巫闾山马家作为大凌河一带的大族豪强,自是经常和这些“渤海
”发生冲突了,可以说是双手沾满了渤海
的鲜血!
而大宝剑此
兴许是个化名则是一个邪恶的反贼,据说是大氏王族的王子,善使宝剑,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专门砍杀“契丹豺狼”和“汉
”。最近好像跑到了大凌河一带,所以马
望早就下令族中的壮士和门客去捉拿此贼了。
除了出鬼没的大宝剑之外,如今在燕山一带落
为寇的赵钟哥也是让马大忠臣有点
疼的反贼。这是个汉
,而且还是燕京赵家的子弟。
这样的世家子弟照理应该舒舒服服等着做官,可是这位偏偏和家里闹翻了,还拉了些
上了燕山做贼。
世家大族之中的斗争远比南朝考科举的义门和半义门残酷。因为义门和半义门的基础是科举,考得上才有官儿做,皇帝只看“分数”不大看出身的。
世家大族是凭本事投胎的,那自然就要分“长幼嫡庶孽”了。比如马
望、马
杰和马
材就是嫡子,而马植是庶子,这位上山打游击的赵钟哥则是孽子,就私生子或是丫鬟生的儿子……他也配姓赵吗?
总之,各种儿子的待遇都是不一样的!而一碗水端不平,狗咬狗,
打
的事
就少不了啦。
不过在马
望看来,赵钟哥终究是姓赵的!老祖宗总是大汉
赵延寿和投降功臣赵赞(开封府的将门)吧?所以他也不忍赶尽杀绝,还是想要招安他的。
马
望的儿子马英对父亲的想法有些不解:“阿爹,钟哥是个祸害,留他做甚?”
马
望回
瞪了儿子一眼:“天下要
了!像钟哥这样的壮士,在燕四家中还能有第二个吗?将来我们燕四家若想有所作为,还用得着他去冲锋陷阵啊……赵家的老太师也糊涂,不就是一个庶子的名分吗?给他不就是了!”
原来这个赵家孽子还是个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真的要
?”马英有些担心地问。
马
望点点
,“
是肯定要
了,就不知道甚时候开始
。现在阻卜已经
了,
直正准备作
,渤海
又贼心不死!连南朝的汉
也来添
……”
……
“渤海苦
,参差百万众,
夜劳作无衣食,望天塌;海东盛国,锦绣三千里,男耕
织家安乐,如梦中……”
凄苦悠扬的歌声传
了武好古的耳中,他这时候正乘坐在一艘用长桨和硬帆驱动的海船上,逶迤向北而行,在界河通往析津府城的桑
河水道上激起一道道白
。
唱歌的正是挥汗如雨在划着船桨的苦力,是用一种武好古听不懂的语言在吟唱。
桑
河两岸,此时则是绿野如画。
武好古在清州榷场没有多做停留,第二天一早就上了一艘从辽东开来的辽国海船,就是现在乘坐的这艘大约十余丈长的桨帆海舟。
海舟上装满了粮食,都是从辽东的苏州运往析津府的。马植告诉武好古,析津府城是辽国
最多的城市,有二十多万近三十万
,所以粮食供应一直是个问题,从辽圣宗时代开始,就必须依靠辽东粮食补给了。
而辽东的粮食,则全靠海运输往析津府。不过承担海运任务的船只并不是商船,而是一种繁重的劳役辽国可没什么《雇役法》,也没什么海商,就是有海商也是燕四家的船,谁敢征用?所以要把辽东的粮食运往析津府的方法就是征用渤海民伕伐木造船,然后驾船运粮。
淹死、累死的就算命苦,活下来的就是走运啦!
武好古现在乘坐的这条船,就是东京户部使司的转运判官控制的运粮纲船。这位转运判官自然也姓马,属于
字辈。船上还有几个马家的门客在做押船和船
,都垮着腰刀拎着皮鞭,凶恶煞一样的督促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