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天下豪商 > 第589章 左右进士

第589章 左右进士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有喜事?”

“刚刚收到海州送来的书信,十八姐生了,是个闺。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怎又是个闺?”

“闺挺好,再说我和十八都年轻,还怕没机会生儿子?而且我家也不重男轻。”

“对了,你家祖上有官家。”

武好古今天是笑着来到苏东坡的右丞府拜访的,因为他刚刚收到了海州寄来的书信。信上潘巧莲很遗憾地告诉武好古,她又生了个儿……其实儿也很好,而且武家可没重男轻的习俗。

不过武好古还是从潘巧莲的信中体会到了沮丧的心。所以他就决定尽快结束自己在开封府的滞留,好早点去海州和妻子相会。

另外,第一次“北粮南运”也很快就要开始,因此最晚到九月份他就要赶去界河商市,主持粮食运输了。

喝了两凉汤,武好古就对苏东坡道:“老师,学生在开封府的事差不多都完了,准备过几就启程去海州了。”

武好古在开封府的事主要是办兵器易,虽然他也不大懂兵器,但还是得亲力亲为。带着周云清替他请来的一批从殿前司骑胄案退休的老军,去军器监的库房里面挑选能卖给高丽的兵器。

第一批送去高丽的都是比较良的器械,大约可以装备五万步骑兵。

同时武好古还根据宋徽宗的旨意,带去开封府西北牟驼岗的天驷监的马场挑了1000匹军马卖个高丽组建骑兵——卖给高丽的马,和天驷监挑出来的马,当然不完全一致的。其中60匹既高大又年轻的母马,被武好古扣下,用开封市面上购买的劣马替代。那些母马则让周云清亲自押送,和那三匹阿三马一起送去界河马场了。

这样界河马场现在就有了5匹种马和100余匹母马,还有30多匹没有长成的小马驹。另外还有数十名武好古从各地搜罗来的马伕和兽医,以及五个各自分离的马场。

作为一个种马培育基地,这样的规模已经足够了!接下去就是持久的投和严格的血统管理以及反复的近亲配了……其实没有什么难的,都是很早就已经掌握的技术。

在办了两年的马场之后,武好古已经知道北宋时期养马的技术并不落后。他还知道北宋一朝的马种其实是在衰退的——太宗、真宗朝的好马远比现在要多!这说明中原地区养马的技术不差,差的是育种管理!

育种管理和大规模的放养其实是两个相反的路线,一个是讲究细的;一个则是粗放管理。前者需要的是私的小型马场,譬如贵族庄园,进行小规模的,严格的配种育种。后者则是追求规模效应的大规模饲养。

要养个10万匹20万匹的马,还要给每一匹马建立族谱,还要管理那么多马的“牵蹄子”,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比较科学的办法就是私庄园马场提供种马,国家大型马场进行规模化放养。同时大型马场不自产种马,凡是公马驹一律阉割,以免种群退化。

而宋朝由于中上层的士大夫们都去考科举了,不再从军打仗,也不养私兵部曲,自然不需要养战马了,而民间的养马户又不需要为了军事目的培养战马,养出来的都是生产所需的马,所以宋朝就没有了优质种马的来源。战马只能靠国营马政,而国营马政又不管育种,因此种群退化就成为必然了。

顺便提一下,北宋管马政的士大夫官员很少有懂养马的。武好古甚至还听说起过西北什么地方的马政官员让马场的母马去勾引山里面的野马杂,还因此得到嘉奖的事——难道马场种马的质量还不如野马?野马可是为了适应野外艰苦的生存条件而进化的,并不是为了方便骑乘而进化的。

……

听到武好古要走了,苏东坡点了点,说道:“路上小心些,莫赶得太紧了……你小师娘还有礼物要送给十八姐母的,等你离开的时候记得带上。”

武好古起身,向苏东坡拜谢:“学生代内子谢过恩师,小师娘。”

“这是做甚呢?师徒之间往来乃是应当。”

命武好古坐下,苏东坡沉吟道:“今在朝堂上议论国子监改革的时候,蔡京提出要一并改革科举……”

国子监改革是苏东坡上台后主导的最重要的政务,苏东坡和武好古都想按照云台学宫的模式改革国子监——不用说了,改革后的国子监就是后中国仅次于连云港淮海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第四所千年大学开封大学了!

这次国子监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小,只是将国子监下属的三学(不算小学)变成了国子学和太学等二学,取消了独立的武学,同时在国子学和太学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了《天理说》、《实证论》、击剑、乘马、箭、算学和军学一共七门课程(比最初提出的时候加了门军学)。另外还改革了三舍法,减少了生员的数量和淘汰的比例。

而在讨论到生员毕业前途的问题时,蔡京提出了改革科举制来为国子监和云台学宫的生员创造机会的建议。

“蔡京说要怎么改革了吗?”

提及科举改革,武好古就是眉一皱。这个问题非常扎手啊!北宋历史上搞过一次,直接废了科举改学校取士,结果到宋徽宗执政的末年又改回来了。而满清末年倒是成功废除了科举制度,不过没多久满清自己也给废除了……那可是一反一个省啊!

武好古道:“科举这事儿吧,考了那么多年,大家早就习惯了,要改也不容易。而且云台学宫的学生怎么样,现在也不知道呢……不如这样吧,可以取消武举,同时在进士试中分左右榜。

左榜只考文章经义;右榜需要允文允武,在文章经义之外加试弓马、军学和算学。

另外,右榜不必解试,国子监上舍生、云台学宫上舍生,和七品以上官员举荐生员皆可应试。”

取名额怎么分?”

“自然是左榜多,右榜少了。”武好古说,“右榜取士数是左榜的一半,不过左右榜都是一样的进士,不分高下。这样应该可以服众了。”

现在一榜文进士有五六百,按照这个数字的一半计算,右榜进士至少有二百五十

数量看起来是少得多,但是右榜进士的应试者也会少许多。等到下一次科举时(如果不改元就是建中靖国六年礼部试),国子监和云台学宫一年的毕业生最多就是三四百,加上官员推荐的考生,能有六百就顶天了,六百中取二百五十,而且博士团和界河商市还有天涯镇还能吸收掉一部分。前途可是好了不少啊!

“那么右榜进士去哪里做官?”苏东坡问,“前途和左榜一样?”

“右榜进士允文允武,可以做文官,也可以去担任府兵的军官。”

武好古早就想好了,右榜进士其实是按照军官的标准培养的,当然要让他们去接管“义务府兵”了。

另外,也不要断了他们做文官的路子。因为大宋重文轻武的传统一时间不会改变,右榜进士可以成为武官掺进文官集团的沙子。

“此外,”武好古又道,“咱们还应该逐步改革伎术官取士方法,建立伎术学院。

譬如绘画、书法、天文、医药、律法、音乐、兽医、农业、营造、冶铁、兵器、开矿、转运、造船等等都属于实用之学,都应该由专门的学院教养才,并且通过考试录用为官。”

北宋的文官有点类似于后世民主国家的政务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