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本科乡试的主考官赵明和了。
宁修毫不犹豫的拜了下去,执弟子礼。
赵明和气态端和的坐在那里受了这一礼,嘴角微微勾起一抹笑意。
“宁解元,你的文章本官可是十分欣赏呐。湖广出了你这样的
才,本官替朝廷,替陛下感到欣慰啊。”
说着虚扶了宁修一记。
宁修心道好嘛到底是京师翰林院来的官,嘴皮上的工夫着实不一般。
别看赵明和方才只是寥寥数语一席场面话,却是表达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意思--你的解元是本官我点选的,你能够飞黄腾达是拜本官所赐。
自此之后宁修的身上便被打上了赵明和的标签。
要知道师生关系在大明官场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这不仅仅是一种私
谊,更是一种政治联系。
身居高位的官员总会想着提拔自己的门生,这样一来便渐渐形成了派别派系。
大明后期的党争从某种程度上便是因为这种师生关系而起。
古之师者重如父,有一
为师终身为父之说。
但师和师也是不一样的。大明有业师,也有座师。所谓业师,指的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
这种
一般是给学生开蒙的蒙师,亦或者是族学的族师,私塾的教书先生,县府州学的训导学官。
这些
当然是教授学生知识最多的,可他们的地位却远不如座师。
这是地位决定的。
大明是一个极为讲究论资排辈的朝代。
业师业务能力再出色,最多就是地方官学的学官,能够对学生的前程有多大帮助?
而座师则不然。乡试座师最少也是大宗师提学官级别的,有的甚至是由京师派来的大员。至于会试那就更了不得了,会试的主考官通常会由内阁成员,礼部侍郎担任。
所以会试座师地位要高于乡试座师,乡试座师地位远高于业师就很好理解了。
毫无疑问宁修能够被点为解元是这位赵大
的意思。
同考官可以推举中举之
,却不可以决定名次,就连大宗师仇英也只是具有建议的权力。所以宁修得了解元当真得好好感谢赵明和。
只是宁修十分不喜欢这种你予我恩惠,我便与你绑在一起的感觉,有种卖促销
的感觉啊
“多谢恩师抬
,学生一定不会辜负恩师期望!”
宁修拱了拱手,说了一些片汤场面话便恭敬的闪到了一边去。
不是他不想出风
,而是这拜谢座师是有一套严格流程的,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他作为新科解元已经拜谢过座师了,那么接下来就
到其他举
了。
若是宁修不知进退一个
把风
出尽了,估计这些同科举
恨不得把宁修生撕了。
当然其余举
的待遇就远不如宁修了,他们躬身拜见后赵明和只是微微颌首,连嘴皮子都懒得扯一下。
等到一百四十
全部拜见完座师也用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宁修定睛瞧去,只见赵明和赵大
仍然不定如松的坐在那里,不由得心生钦佩。
别管这个赵大
品官品咋样,至少
家坐功了得啊。看来要想在大明官场混,最重要的一条素质便是耐
,定
得好。
俗话说的好,耐得住寂寞才不会成为传说啊。
再看坐在一旁的大宗师仇英就显得有些可怜了。只能说他命苦,通常
况下朝廷派来主持乡试的主考官都是临时决定,官位不会很高。这样一来,地方的提学官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虽然名义上是副主考,但也相当于半个座师。
可这次朝廷往湖广派来的主考官却是位翰林词臣。
翰林院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清贵无比的上流衙门,“产出”的都是前途无量的“储备
部”。
赵明和此番担任湖广乡试主考官,明显是历练的成分多一些,相当于镀金。
仇英浸
官场多年这点道理如何不懂?
故而他一直表现的谦让,但凡出现和赵明和意见不一致,他都是紧着赵明和的意思来。
没办法,不该出的风
一定不能出。要是抢了赵某
的风
不定怎么被穿小鞋呢。
之后诸举
又拜谢了副主考以及各自房官,最后由赵明和赵大
训话。
赵明和是个翰林词臣,别的本事没有讲话的本事却是一绝。
宁修不由得感慨,国
自古以来“优点”都是一脉相承的啊。领导讲起话来,那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其实赵明和讲的无非也就是些劝学,以及忠君体国的场面话。
之所以有劝学,是因为考完举
还不算完,接下来还有进士呢,还得再接再厉。
之所以有忠君体国,是因为考中举
就相当于一只脚迈
了官场。虽然举
只是拥有候补做官的资格,并不会直接授官,但基本的官场常识还是要有的。
在封建王朝忠君思想自然是最重要的。
赵大
训完话后诸举
在解元郎宁修的带领下冲其
施一礼,表示恩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吾辈一定谨遵教诲云云。
赵明和呢,自然十分满意的捋起下颌短髯,不时轻点点
。
到这里这个拜谢恩师的活动便差不多结束了,但要以为至此乡试便彻底结束那可错了。因为接下来便是重
戏,鹿鸣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