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丰臣遗梦 > 资料一 日本战国令制国基本情况

资料一 日本战国令制国基本情况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明治九年与美浓合为岐阜县。

近江国:属东山道,俗称江州。石高约7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滋贺县。古称淡海,因境内之琵琶湖俗称「近之淡海」而得名。大化改新时设置,废藩置县後为滋贺县。

伊势国:属东海道,俗称势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东南部。古代国、皇大宫之镇座地,大化改新後自成一国。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志摩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天武九年(680)伊贺国分置;八世纪时志摩国分立。废藩置县後分为安浓津、度会县,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伊贺国: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後与伊势国合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後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三重县。

志摩国:属东海道,俗称志州。石高约1万8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南端。因志摩半岛而得名;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伊势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八世纪时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後分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大和国:属畿内,俗称和州。石高约4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奈良县。大化改新时自立为一国。古称倭、大倭。宝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发祥地而得名。奈良时代之都。废藩置县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县。

纪伊国:属南海道,俗称纪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古称「木之国」,因「木之国」之音变长,和铜六年(713)正式名为纪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後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

和泉国:属畿内,俗称泉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该地有地下水泉涌出,故名和泉。灵二年(716),以河内国大鸟、和泉、根三郡划为和泉监管地。天平十二年(740)并河内国,天平宝字元年(757)再次成立和泉国。废藩置县後称堺县,明治十四年(1881)编大阪府。

河内国:属畿内,俗称河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编大阪府。现为东大阪市内一部分。

山城国:属畿内,俗称山州、城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国。古称山背、山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从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胜」而改名山城。废藩置县後分置京都府及淀县;後合并为京都府。

摄津国:属畿内(或山阳道),俗称摄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部。古代通称津国,和铜六年(713年)改称摄津国。天武天皇置摄津职,拥务古(武库)水门之良港,因与大陆(中国、朝鲜)易而繁荣。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置尼崎、三田两藩为兵库县东部,其他部分编大阪府北部。

丹波国:俗称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称旦波。七世纪成立,和铜六年(713),北部五郡划为丹後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兵库县及京都府。

丹後国:俗称丹北、北丹。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後之中郡)、竹野、熊野)划为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划京都府。

淡路国:属南海道,俗称淡州。石高约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南部之淡路岛。七世纪成立,古称淡道;後与阿波国合称栗国,本身称「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组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划兵库县。

阿波国:属南海道,俗称阿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德岛县。古代与淡路国合称栗国;和铜六年(713)正称阿波。後因江户德岛藩而於废藩置县後分置德岛县、名东县,後来统称德岛县。

赞崎国:属南海道,俗称赞州。石高约12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香川县。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国,外加盬饱、小豆、直岛诸岛,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备前国领。废藩置县後曾改称香川、名东、媛,後正称香川县。

伊予国:属南海道,俗称予州。石高约36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媛县。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後成为媛县。

土佐国:属南海道,俗称土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高知县。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两国在大化改新後合并为一国。废藩置县後成为高知县。

播磨国:属山阳道,俗称播州。石高约3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西南部。大化改新後,合并针间、鸭、明石三国为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称为姫路县,後来改名饰磨县,同九年合并兵库県。

但马国:俗称但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北部。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置豊冈、出石、村冈三县,後来曾统合为豊冈县,最後编兵库县。

美作国:属山阳道,俗称作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北部。古代备中国之一地,和铜六年(713)後拥备前国英多、胜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为一国。平安时代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後分置津山、胜山、鹤田三县,後统称北条县,最後於明治九年编冈山县。

备前国:属山阳道,俗称备前。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东部。本属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和铜六年(713)後划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国领。废藩置县後并冈山县。

备中国:属山阳道,俗称备中。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西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古名「吉备道中国」,大化革新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废藩置县後改名津、小田县,明治五年正式并冈山县西部。

备後国:属山阳道,俗称备後。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东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为三国(备前、中、後)。废藩置县後本并冈山县,明治九年改编广岛县东部。

安芸国:属山阳道,俗称芸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西部。古名阿岐;因为古代通之要地之繁荣。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改名安芸,乃源平时代,平氏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後并广岛县。

因蟠国:俗称因州。石高约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东部。古称稻叶,为古稻叶国,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废藩置县後本并鸟取县。

伯耆国:俗称伯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西部。为古伯耆国,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名称不变。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岛根县,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

出云国: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名称不变。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岛根县。

石见国:俗称石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西部。以石见银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岛根县。

周防国:属山阳道,俗称防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县南部。古名周芳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