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回到明朝做塞王 > 第二百四十二章 征兵

第二百四十二章 征兵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部落的瓦剌会调转枪帮自己打马哈木的。

后世的老蒋不就是擅长用砸钱这个方法解决敌对军阀吗?

洪武二十八年的夏天到了,朱楧种的小麦又收割了,各地的农场都在忙碌,蓝幼澄和她带领的宫太监记账组这几天也是忙了个够呛,因为经过新一的大开发,肃国的各处农场又是一次大丰收,各地统计上来的账目都在往上报,他们要在最近几天之内,将今年的粮食产粮汇总出来,报给王上审阅。

需要说明的是,蓝幼澄负责的这些农场的账目都是朱楧私农场的,不属于户曹管辖,户曹判书无权预,他只负责从民户中征收上来的赋税收,那个才是国家的财政收,是属于户曹判书的可支配收,当然必须经过朱楧的同意。

由于朱楧的改革,肃国的军户大部分都附着于他的私农场而存在,平时像雇工一样为朱楧种田拿工资,战时组织起来就打仗,效率十分高。

朱楧这么做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他之前说过的大农场计划,若是军户们还像朱元璋设想的那样一家一户的耕种土地,那生产效率是十分底下的,因为没有一家军户能制作的起大水车,更没有一家军户能用双马拉耧车耕种。

大水车还好一点,制造一个平均耗费为三五两银子,也就是一牛的价格,这些军户努努劲还行,而用双马拉耧车耕种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一套装备就值十几两,甚至二十多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军户是无法承担的。这些分散经营,既效率低下,又没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旦有个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就造成歉收,甚至是食不果腹。但是,若是采取朱楧设计的这一套大农场经营方式,不仅有能力集中全国之力进行高投,花大价钱打造出大水车、手压机、双马耧车等利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其抗风险能力也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强的多,不说别的,就说有了旱灾,这些大水车完全可以顾得上田地的灌溉,使得军户不用眼地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渴死。

而且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户制度,虽然看着很好,是士兵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极大的节约了国家的养兵成本,以至于他逢就吹嘘“朕养百万大军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这个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弊端就是,具体来说是军官。明朝初期,纲纪森严,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很强,地方上的军户军官刚刚生根,还没有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因此对国家的法律很尊重,对皇命可以说是惟命是从。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纲纪松弛,继位的皇帝不是特别给力,再加上那些军户的军官在一个地方时代生根,在地方上形成了很强很复杂的势力,跟历任地方官员都有勾结,因此他们就开始不拿国家的法令当回事,开始以各种名义侵占普通军户的土地,克扣军户的饷米,使得那些军户成了他们的隶,吃不饱,穿不暖,生计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是打仗了。

所以,明朝中期开始,各地活不下去的军户就开始纷纷逃亡,到了明朝后期,一些千户所甚至只剩下了不到一百,有的百户所竟然只剩下了一名百户在苦苦支撑。造成了国家兵源的严重缩水,以至于打个努尔哈赤那样的强盗居然连十万都拿不出来,质量还是参差不齐,主将杜松的盔居然被对方一箭穿了,还怎么打?大明朝的资源都被那些当官的掏空了。

后世网上的一些满清吹经常说满清用十万的军队打败了明朝的百万大军,证明满清的那几个子有多么多么了不起,满清的军队有多么多么善战,甚至有了“满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样的谈怪论。某位知名的历史老师还经常在网上散发这样的言论,无脑的弱化汉族,吹捧异族,真不知道以他的节和智商是怎么出名的,还好其微博账号已经被封了,再也说不出这种侮辱民族智商的话了,说不定真是冥冥之中明太祖显灵。

实际上,明朝末年的百万大军其实都是账面上的数字,实际远没有这么多,就像一个千户所账面上应该有一千一百二十,而实际上能打仗的连一百都没有。举例来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十分着急的问京营总兵吴襄道:“你手下到底还有多少兵力。”吴襄拍着胸脯说道:“臣账面上还有八万大军。”

“那实际上呢?”

“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三千,这三千都是臣的家丁,要让他们舍弃家业打闯贼,至少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开拔费作为补偿。”

全部家当加起来只剩不到七万两银子的崇祯听到这句话就去上吊了。

从戚继光开始,明朝就开始募兵了,因为军户已经不堪使用,而花钱雇当兵的成本又是十分巨大的,不仅要购买打造盔甲、器械,还要给发工资,据史料记载,按照戚继光的标准招兵,招三千一年至少要花十八万两银子,这对当时的明朝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还是嘉靖时期的价格,到了明朝末年,招兵的成本就成倍的向上翻了,尤其是辽东地区,因为当兵的危险系数实在太大了。

根据熊廷弼给朝廷上的奏折记载,之前在辽东募一当兵只需要七、八钱银子,自从后金崛起之后,给两三两银子都没愿意,因为死亡的系数太高了,谁也不愿意死。

在朱楧看来,朱元璋制定的军户制度是国家招兵成本最低的方式,他必须坚决地让这个制度有效的运转下去,因此他一改朱元璋制定的军户自给制度,将他们集中起来,编自己的大农场中,并且以工资加绩效的奖励方式给他们发工资,不再授予土地。

这样做一来,可以集中国家的力量,进行规模化经营,高投,高产出,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每年高产、增产。

二来,每个发多少工资都是规定好的,都是与实际工作绩效、工龄相挂钩的,明码标价,任何不得克扣,若是出现克扣现象,已经查实,严惩不贷。因此,朱楧的军户们虽然没有了土地,但却变成了国有大农场的职工,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拿。而且,由于大农场的生产方式效率很高,朱楧给他们的回报也很丰厚,只要好好都比他们种自己家的那几亩薄田强。

因而,这些军户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就算有些一开始有意见,尝到甜之后,心中还是庆幸自己留了下来,开始好好跟着朱楧了。

就像之前朱楧跟朱元璋所说的那样,能稳定心的永远是粮食而不是土地,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为你卖命,有再多的土地打不出粮食来又有什么用呢?明朝末年的土地不可谓不多,但都是赤地千里,一粒粮食也打不出来,造成了成千上万的饥民,进而酿成了层出不穷的民变。

朱楧决定将这个制度沿袭下去,将肃国所有的军户都束缚在自己的大农场上,平时种地,战时直接就拉出去当兵,十分的方便。而且,大农场的粮饷具体发放到每个上,杜绝任何克扣,提高军户活和打仗的积极。也让他们知道,他们吃的是谁的饭,穿的是谁的衣,应该给谁卖命。

当然,军户不是一打仗所有都上战场,总要有留下来守家看粮。朱楧招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是老实肯战之,战场上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玩命儿,如果招的兵不肯出死力,不肯拼命,那将领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正确也是白搭。

戚继光和曾国藩都吃过这样的亏,戚继光早年打倭寇的时候,一开场士兵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使得戚继光的一腔热血全都化为了乌有,有鉴于此,他才说服胡宗宪从老实肯战的义乌当中选了四千编练新军。

曾国藩也是如此,湘军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