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反,只是他将兵前来,如今已
近吴县,若是吾等不率军阻拦,难道要让他兵临城下,那时候再出兵吗?
况且别有内
,待吾将其阻拦住,再细细问之不迟。”
吕范还是提出了异议,“两军对阵,剑拔弩张之下难免失控,那时一场大战难免,若事后得知公瑾别有内
,岂不悔之晚矣。不如遣一使者前去责问,看公瑾如何分辨再说。”
众臣中程普和吕范分别对周瑜将兵来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程普认为必须率兵阻拦,遏制周瑜,吕范则认为先遣使者,问明缘由。
随着程普和吕范的争执,厅内的众臣也渐渐分成两派,只是支持程普的一方更多。
而孙翊始终不发一言,没有决策,这让厅内争论的气氛更加浓郁起来。
张昭见气氛越来失控,心中叹然。
君侯继位以来对臣下太过宽仁了,这要是孙策在位,群臣哪里敢如此失态。
除了孙翊宽仁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群臣皆为孙翊长辈。
孙翊此时又没有任何将军称号在身,职分不贵重,众
虽忠诚于孙翊,但对上下尊卑之礼仪也渐渐的忽视了。
他正要出拜阻止这场争论,要说周瑜反叛孙家,张昭是万万不信的,他一会出来以
命作保,再加上他的威望,这场争论也能停息了。
可就在这时,一声巨响突然在众臣耳边响起,厅内的争吵声瞬间停止,大家都往巨响传来的方向看去。
只见孙翊面露寒意,用手中长剑将身前的桌案砍成了两半,桌案上的公文散落一地。
孙翊冷声开
道,“大兄尸骨未寒,汝等就在孤面前如此造次,欲欺凌孤乎?”
“孤看不是公瑾欲反,是在座尔等欲反尔。”
孙翊的厉喝声响彻厅内,话语中表达的意思更让群臣胆寒。
刚刚还在争执不休的群臣一下子都跪伏在地,战战兢兢,
呼不敢。
在孙翊的厉喝声下,厅外守卫的亲卫一拥而
,数十位魁梧壮士将整个议事厅包围了起来,亲卫们抽出腰间长刀,直指跪地的诸臣。
厅内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越发肃冷起来。
孙翊怒气未消,对地上的诸臣喝道,“为
臣子,在主上面前争论不休,视主上如无物。如此行径,难道是忠臣所为吗?”
孙翊再出诛心之语,诸臣吓得
更低了。
见震慑住了群臣,孙翊为众臣争论的事
划上了一个句号,
“公瑾将兵奔吴,是大兄死前遗命,孤前几
亲自发出,公瑾是受令而来,非私自将兵,不为罪也。”
“待明
公瑾到达后,子衡汝亲自去将公瑾迎来见孤。”
吕范见孙翊点他名了,连忙应道,“谨遵君命。”
孙翊点点
,以为这件事已经完结了,谁知群臣中竟有一位文臣问道,“敢问君侯,若是先君遗命,吾等怎的不知。”
这位文臣问出
的一刹那,地上的张昭、朱治、吕范、程普等
心中齐齐闪过一个念
,
这是哪里来的蠢货。
这位名为高由,是吴县高氏的
,因为
通文墨,故为朱治所招,为吴郡主薄。
孙翊听了高由说的话,竟被气的笑了出来。
他来到高由身前,压低嗓音问道,“汝是认为孤假言欺你咯。”
孙翊的语气很平静,喜怒不明。
但高由就算再傻,也知道孙翊此时动怒了。
高由全身渐渐被冷汗浸透,他如今才反应过来,他问了一句多么蠢的话。
见高由结
着说不出话来,孙翊哧笑了一声,用清冷的话语对高由做了最后的判决。
“汝既生疑,何不
地自寻先主问之?”
说完后,孙翊手中长剑一扫,一道寒光闪过,高由还来不及反应过来,脖子上的血
便溅
而出。
他临死前想伸手盖住伤
,挣扎着挥了几下手后,身体最后还是无力的倒在地上了。
高由的血
溅在孙翊的白袍上,映照的孙翊整个
凌厉之势尽显。
此时的孙翊哪里还有往
那副宽仁之态。
“高由欺主辱上,不明尊卑,当堂质疑孤之钧令,毫无
臣之态,死有余辜。
另外传孤令,凡有吴县高氏在江东任职者,一律罢黜。
吴郡太守朱治按察高氏是否有违法之事,若有,高氏一族上下
等依律重办,抄家没田!”
朱治凛然,孙翊这是要把高氏连根拔起呀。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朱治不敢迟疑,立马恭敬的应道,“谨遵君侯令。”
最后,孙翊对着在场的臣子说了一句意味
长的话,
“少主也是主,望诸君思之。”
说完后,孙翊负手离开了议事厅。
在孙翊走后,就有亲卫进来将高由的身体拖拽而出,在地上拖出了一道长长的血痕。
众臣看着地上那触目惊心的血痕,想着孙翊刚才留下的那一句话,心中惊觉了一个道理,
孙翊宽厚是对他们的恩赐,不是他们可以犯上无礼的资本!
明白后,众臣心中俱是后怕不已,自己怎么往
就忘记了,眼前这位身体里可是流着猛虎的血脉呀。
想到这,大部分臣子心中都警惕起来,以后再不敢存孟
之心。
而另外一部分臣子,则是对孙翊有了新的评价——此主,杀伐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