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千年,有点类似于“只要你死了,你的病就好了”。
第二天,周六一早,许秋就拿到了学姐体系的器件结果。
idt-bt-icin的体系,不论是和pce10、pce11这些窄带隙的聚合物给体,还是和学妹开发的h11、h12、h13这类宽带隙的聚合物给体匹配,器件
能都不好,最高效率仅有2.8%。
反而,idt-t-icin体系的最高效率达到了6.1%,最优给体材料是h13,效率数值和之前的idt-icin体系相当。
许秋略作思考,找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方向,那就是对新引
的噻吩单元进行侧链修饰,主要是因为新引
了噻吩单元,使得分子的共轭长度增加,却没有新增侧链,溶解度稍微有些压力。
一种方法,是直接上烷基侧链,比如2-乙基己基这样的树枝状短侧链,只提升溶解度,而不会对受体分子的光吸收
能、能级结构造成太大的影响。
另一种方法,是在引
侧链的同时,引
杂原子,比如带有氧、硫杂原子的侧链,这样会对分子的
能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或好或坏,但不管怎么说,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优化方向。
至于bt的那个体系,效率基数太低了,许秋也不确定还能不能救回来,暂时没兴趣理它。
分析完毕,许秋在心中为学姐庆幸了一番,她中途的实验失败,也算是因祸得福,额外合成了idt-t-icin材料,要是参照《自然·材料》那篇文章一条路走到黑,只合成idt-bt-icin的话,组会上多半又要哭唧唧了。
毕竟,现在二点多的效率,和当初不到1%的效率对学姐来说,也没什么差别了。
ps:起点统计章节字数的时候,英文字母,特殊符号连在一起只算一个字,也就是看似“idt-bt-icin”这类的名称很长,其实字数为1。突然想起了这个,就解释一下,并不是为了水字数才命名这么长的,而是实际上在做科研的时候,材料命名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