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284 课题组大老板的印记(求订阅)

284 课题组大老板的印记(求订阅)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下午两点多,许秋带着初步写好的“审稿意见答复”文件,来到218房间。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一见面,魏兴思便主动问道:“怎么样许秋,都改好了?”

“除了机理方面的问题外,其他的我都回答了,之后还要补充两个实验。”许秋将u盘递给魏老师,又简单介绍了下况:

“第一个审稿,偏重于材料方面,给出的是小改意见,提的问题都比较简单;第二个审稿,偏重于机理,给出的是拒稿意见,对方不认可冯盛东老师的理论;第三个审稿,应该是个资专家,大改,提的几个意见都比较有建设。”

“嗯,我刚才也认真看了一遍审稿意见,”魏兴思点点,分析道:“我们这边的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这次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冯盛东那边,至于第三个审稿的评论风格,我个感觉有点像是yang yang他们……”

“这样啊。”许秋随回应了一句,yang yang他还是知道的,不过具体的姓名对应哪两个汉字他并不清楚,因为在平常sci文献阅读过程中能看到的名字都是拼音,他一般也懒得去关心别到底叫啥。

yang yang是国际光伏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在cns顶刊、《自然·材料》、《自然·光电》期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而且他联合漂亮国solarmer energy公司以及芝加哥大学luping yu教授,曾经一起参与创建了数个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现在仍作为有机光伏领域的标样给体材料pce10,就是luping yu等开发出来的。

当然,江山代有才出,现在这些记录已经开始陆续的被国内研究者给打了,像徐正宏、龚远江、魏兴思、严虎等,就是目前国内有机光伏领域的领军物。

不过,老一辈的研究者影响力还是在的,对他们来说,没事谈一谈自己对光伏领域的看法,在《自然》大子刊上灌灌水,也不是什么难事。

魏兴思开始浏览许秋关于审稿意见的答复,一共有七页之多。

复杂一点的问题,许秋写了100-200个单词进行回答,简单点的问题他也有写50-100个单词。许秋认为哪怕多费一些舌,也要把审稿提出的问题给讲清楚,毕竟假如再次送审,大概率是回到原来审稿手中的。而nc又是许秋目前为止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还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看完之后,魏兴思满意的说道:“写的不错,你这边大概多久时间能弄好其他部分。”

许秋想了想,回复道:“两天吧,要补充两个实验,还有修改正文。”

“行,我来给冯盛东打个电话,之前我把意见转发到了他的邮件,现在他应该已经起床了。”说完,魏老师直接拿起还在充电的水果手机,拨通了冯盛东的微信电话。

十多秒后,电话接通,魏老师打开了免提。

“冯老师,早上好。”

“早上好,呃,你们那边国内应该是下午吧。”

“嗯,现在快下午三点了。”

客套了几句,魏兴思直主题:

“那篇nc文章的审稿意见回来了,我转发到你的邮箱了,有看过了吗?”

“还没有,等我一下,我看看……”

“嗯,你着重看一下第二个审稿的意见,对方主要在攻击你负责的tas、trpl部分。”

“好,好的。”

电话没有挂断,隐约能听到从扬声器中传来电脑开机音乐声音,还有吃东西的声音。

过了一分多钟后,冯盛东有些怒气冲冲的说道:“这个审稿明显都没有认真看我写的内容啊,就是无脑的批评,而且他批评的都有漏,就比如……”

“可能是刚好遇到了‘敌’,运气不好吧,”魏兴思安慰了一句,“至少现在编辑给的大改,还是比较有希望的,冯老师你就按照他的意见,能改的就改,不能改的地方就好好反驳一下。”

“也只能这样了。”冯盛东顿了顿,试探说道:“那其他部分……”

“其他部分我们负责,我等下把审稿意见回复的模板发给你,你按照模板写意见吧。”魏兴思说道。

“好的。”

挂断电话后,魏兴思吐槽了一句:“这次我们也算是受到了无妄之灾,当时要是挂上冯盛东老板t?nu的名字可能会好一些。”

许秋“嗯”了一声,没有接话,他大概能够理解,对于一个大课题组来说,小老板通常都是不太愿意在自己是通讯作者的文章中挂大老板名字的,因为一旦挂了大老板的名字,就默认这个工作是算在大老板课题组名下的,很难算在自己的上。不过,在大多数况下,你挂靠在别名下,就不得不挂别的名字。

后如果小老板选择单飞的话,这类带有大老板名字的工作都拿不出手,当然,一作的工作除外,可现在并不是。

这次冯盛东和魏兴思的合作,属于他私下里和其他的合作,大老板的名字就可挂可不挂,冯盛东就没有带t?nu玩。

这篇nc文章没有t?nu大佬护体,冯盛东在行业内并不出名,第二个审稿很可能就是先是看了看作者,不是自己熟悉的大佬,然后又看了看理论分析部分,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直接开

周三早上,许秋收到了冯盛东老师的两个文件,一个是审稿意见答复文件,另一个是修改版的正文稿文件,他瞄了眼历史时间,是凌晨五点多钟发过来的,换算一下应该是冯盛东那边的晚上十点多。

把两个文件下载到电脑中后,许秋把它们和自己这边的文件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许秋发现这篇nc文章对哪怕是助理教授的冯盛东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对方的答复文件写的非常上心。

冯盛东基于第二个审稿提出的几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都回答了300个单词以上,而且还援引了好几篇相关的机理文章,导致整个意见回复文件有3000多个单词,都快赶上一篇communication文章的正文字数了。

晚上,许秋补充好最后一个实验,完成了正文的全部修改,准备好了最终版的意见答复文件,前往218找魏老师。

魏兴思确认无误后,直接打开编辑发送过来的链接,在网页上提了文件。

剩下的就由命运了。

实验相关科研工作就是这样的,并不是实验做好了,文章写出来就完事的,还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因此投文章的过程才最为煎熬。

其实,许秋已经足够幸运了。

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辛辛苦苦几个月做实验、写文章,投一个二区期刊,苦等一两个月,结果换来一个“建议转投xx四区期刊”的建议,然后换一家接着投,再次被拒,或者建议转投某不知名的新期刊。

那种感觉真的是哔了狗,有些可能会一怒之下,决定“老子不投了”,但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将就,投个三区、四区的期刊或是《xx学报》之类的中文核心期刊。

周四,光源测试。

这次的有机样品并不算多,只有学姐和学妹各自的新体系,h1x系列以及idt-t-icin系列,加起来只有40多个样品。许秋最近没有新实验,因此没有准备样品。

吴菲菲那边,有两种二维钙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