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356 低温实验(求订阅)

356 低温实验(求订阅)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许秋近期的目标体系是j2:idic-4f,而这两种材料还没有合成出来,他就有些无所事事。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当然,划水是不可能划水的,许秋翻了之前搜集到的偏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整理了激子结合能以及激子扩散距离的测试方法。

他打算先在itic上试试水,到时候可以直接同步应用到idic-4f体系中。

这两个实验还是比较重要的,是他用来冲刺《自然·能源》或《焦耳》的底牌之一。

如果最终的结果和他料想的一样,把这两个结论拆开来,估计发一篇nc、一篇am应该都没太大的问题。

但现在需要把两个重要结论,外加效率13.5%的j2:idic-4f体系合起来冲刺一篇《自然·能源》或《焦耳》。

没办法,想要突am这个级别的界限,达到《自然》大子刊级别,就是这般困难,尤其是对不算太热门的有机光伏领域来说。

两项测试中,激子结合能不需要额外购买材料,许秋便先从这项测试手。

激子结合能,指的是有机光电材料在产生激子(被束缚的电子/空对)后,激子拆分成为自由电子/空所需要的能量,类似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概念。

对于传统富勒烯体系来说,给体材料是主要的光吸收材料,受体材料的激子结合能没有意义,因为不吸光嘛,聚合物给体材料,比如p3ht、pce10等材料的激子结合能通常在0.3电子伏特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有机光伏体系中,给体材料和富勒烯受体材料之间要有至少0.3电子伏特的lumo能级差,就是用来克服给体材料本身的激子结合能,确保产生的激子能够被拆分,这也使得传统有机光伏体系的开路电压天生就少了0.3伏特左右。

这个0.3电子伏特左右的lumo能级差,也被称为“驱动力”。

对于itic等非富勒烯体系来说,况就有所不同,受体材料因为吸光,激子结合能就有意义了。

而且,之前学妹的h43:it-4f体系,发现了当h43和it-4f之间的homo能级差在0.1电子伏特时,也能表现出高效、快速的电荷拆分、输运。

这表明itic非富勒烯体系,在传输电荷的过程中,似乎并不需要“驱动力”。

因此许秋猜测,造成这样现象最可能的原因,就是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激子结合能比较低,在0.3电子伏特以内。

毕竟激子拆分是个热力学过程,激子结合能(eb)的表达公式,类似于活化能的阿伦尼乌斯公式,k=aexp(-eb/rt)。

在正常的太阳光照度,常温条件下:

假设激子结合能为0.3电子伏特时,产生的激子大约90%为被束缚的状态,10%为自由的电子/空,这种况下,需要额外的能级差作为“驱动力”;

而假设激子结合能为0.1电子伏特时,产生的激子大约10%为被束缚的状态,90%为自由的电子/空,这种况下,大部分激子已经变成了自由的电子/空,自然也就不需要能级差作为“驱动力”了。

如果itic非富勒烯受体体系的况是后者的话,也就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不需要很大的homo能级差,也能进行高效、快速的电荷拆分、输运。

当然,在测试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这些都是猜测,具体结果是怎么样,还是要通过实验来证明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在文献中,低温荧光发光(pl)测试是最常见测试激子结合能的方法。

具体的作,就是测试同一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pl强度,然后通过拟合,得到激子结合能。

理论上,高温pl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不过,相对于高温测试来说,低温测试更加准确一些,因为温度越低pl强度就越高,实验误差也就越小。

至于获得低温的方法,自然是用氮冷却了。

大多数的低温实验,采用的都是氮。

因为氮太好获得了,直接可以从空气中制取,成本很低,基本就是掏点电费。

在常压下,氮的温度为零下196摄氏度,也就是77开尔文。

热力学拟合计算中,用到的温度单位都是开尔文(k),其中,绝对零度为0k,0摄氏度约为273k。

在实际作的时候,想用氮把温度降到77k还是比较难的,不过,达到100k,或者150k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之后只要缓慢升温到200k、250k左右即可。

确定实验方法后,许秋用八磅瓶在邯丹校区这边打了一壶氮,带回了216实验室。

随后,他取出了魏兴思之前从漂亮国带回来的低温测试装置。

这个低温测试装置的结构并不复杂,下方是一个密闭的样品舱,上方是氮舱。

样品舱的四周是四片石英玻璃窗,内部有一个带加热器、热电偶的样品台。

加热器用来提升样品台的温度,热电偶用来实时检测样品台的温度。

样品台上可以直接放置样品,也可以放类似eqe测试时用到的样品托,再外接线路进行低温电学测试,当然,这里只是测个pl而已,就不需要那么复杂了,直接放上样品即可。

样品舱外部连接一个阀门,可以抽真空,然后在测试过程中,保持样品舱内是近真空的状态。

样品舱上方的氮舱,主要是用来灌氮提供低温环境。

氮舱和样品舱之间直接通过金属连接,进行热传导。

在测试的过程中,因为样品舱内是近似真空的环境,样品台和石英玻璃在空间上是隔开的,之间很难发生热传导。

因此,石英玻璃窗的内外几乎没有温差,不会发生起雾现象。

换句话说,一旦石英窗起雾了,肯定是真空度不够高。

开始准备工作。

首先,许秋让莫文琳在玻璃基片上旋涂了一片itic样品;

然后,将itic样品用铜箔胶带贴在样品台上;

接着,将样品对准一个石英窗,旋紧样品舱,用机械泵连接样品舱的接,开始“duang”、“duang”的抽真空。

抽了大约十五分钟真空后,关闭样品舱接处的阀门,保持样品舱内部的真空环境。

理论上,持续一直抽真空比较好,毕竟就算有阀门,也不能确保真空度一直不下降。

但实际上很难办到,主要原因是测试装置为pl仪器,光学仪器对周边震动很敏感,真空泵要是放在实验台上,测试结果肯定不准,而放在地上的话,连接真空泵和样品舱的金属管子又不够长。

而且,机械泵放在实验室的另一边,移动过来也不方便。

思来想去,许秋还是决定先这样测试起来,要是测试到一半,石英玻璃起雾了,那说明多半是真空度不足,到时候再想办法解决。

最后,打开外接的温度控制器,显示实时温度为294.22开尔文(k)。

这个温度还算合理,虽然现在是八月份大夏天,魔都的外温30摄氏度以上,但实验室里空调常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