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364 另一篇《自然》大子刊的展望(求订阅)

364 另一篇《自然》大子刊的展望(求订阅)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是由基金委那边评审,评审通过后到手的是一个基金项目,可能四年八十万左右,这个基金属于特殊项目,不与普通面上项目冲突,主要考察的是学术方面的成果,相对来说评审比较透明一些;

“长江”的全称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由教育部评审,相对比较看重资历,每年能多拿一些国家的工资补贴,补贴也太算高,特聘长江教授的话,持续5年的时间,差不多一年多20w,而且文科领域因为没有院士,所以文科“长江”的地位就约等于文科的院士。

因为“杰青”和“长江”两者评审的部门不同,所以有些是“长江”但不是“杰青”,也有反过来是“杰青”但不是“长江”的。

但相对来说,“长江”的数量比“杰青”要少,前者大约每年150,后者大约每年200,因此一般认为“长江”更加厉害一些。

同时,“杰青”和“长江”申报都是有年龄限制的,要求在当年1月1号申请时,申请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像魏兴思这样接近45岁的,基本上时间就只够评一个帽子,而且他在国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评“杰青”比评“长江”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他打算从“杰青”手的原因。

如果有了“杰青”或“长江”帽子后,申请基金通过的概率会提升不少,而且像重点、重大项目,“杰青”或“长江”基本上是门槛,当然这都是潜规则,在基金申请指南上肯定不会说“你没有帽子就不给你”,但实际上作起来,还是看帽子的,除非你的报告写的非常好,或者科研成果产出非常夸张。

换句话说,当一群基金申请,他们的本子写的差不多,科研成果也差不多的时候,科研经费会向帽子更大的倾斜。

当然,客观上来讲,在同一领域里,有帽子的大概率比没有帽子的更加厉害一些,“长江”和“杰青”每年众多研究者一起竞争350个坑位,有些大佬还会二者兼得,没点真本事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点就类似于网文圈“大神”、“白金”、“lv5”的特权,成名的作者开新书直接就是app闪屏推荐,甚至封推,lv1萌新就要等着排推荐,10w字试水推,然后从网页端角落里“凉门分类”、“气连载”……一步步晋级才能有更多的曝光机会。

离开魏兴思的办公室后,许秋做好了这篇拟投《自然·能源》的文章的工作计划。

冯盛东那边测试tas,韩嘉莹帮忙制备器件、进行j-v表征、eqe测试,莫文琳去nim进行第三方认证测试,田晴负责激子结合能、激子扩散距离、celiv、tof等测试,之后一同进行光源giwaxs、r-soxs测试。

至于写文章和其他的表征测试,包括uv-vis、pl、cv、dsc等则由许秋自己来完成。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