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邯丹材一216,许秋收到了辅导员的邮件,关于奖学金的评定与申请。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魔都综合大学每年评奖学金都是九月底申报,十月初评选、公示。
对于研究生新生来说,新生奖学生已经直接按照生源类型排好了顺序。
许秋看了眼自己的新生奖学金级别,然后发现自己是新生二等奖,而一等奖呢,都发给了几位本校的硕博连读生。
不过,许秋是打算申请国家奖学金的,这新生一等奖、二等奖对他来说也不重要了,反正最多只能拿一个,不能叠加。
这项制度美其名曰是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其实是强行均富。
当然,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
毕竟奖学金的总额是有限的,想要覆盖率达到100%的学生,就只能搞平均。
不然
部一个
既拿国奖,又拿冠名,再带个一奖,钱都被他拿走了,一个
独占5w奖学金,其他
就没得分了。
一共有四类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普通学业奖学金、冠名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是发给贫困生的,金额比国奖低,像本科的话国奖是8千,励志奖学金是5千,其实是有点助学的意味在里面,只有贫困生才能申请,比较容易获得。
另外三类奖学金中,国家奖学金比较特殊,和普通学业奖学金、冠名奖学金是两套标准,前者需要自行填写申请材料,后两者直接根据奖学金评分排名,排名越高,拿的金额越高。
据有过参评经验的吴菲菲说,国奖主要考察的是学术成果,还有现场答辩能力,两者占比的话,大概是九一开,八二开的样子。
材料系每年硕士生、博士生的国奖名额分别在10
左右,是硕士生、博士生各个年级的放在一起混合pk,因此年级越大,优势越大。
答辩是差额的,一般进面
数是总名额数量的1.5-3倍,具体要看每年学生的
况,如果大佬比较多,就进的多,但是获奖名额是固定的。
答辩主要是用来区分那些勉强进
答辩的
,让临场表现好的拿奖,当然,有内幕也说不准。
申请的时候,反正只要觉得自己能行,就可以上,不过,为了不给辅导员增加麻烦,一般研二、研三的学生,都会先参评普通奖学金。
然后等评选结果出来后,通常是达到一等学业奖学金标准的学生,才会去申请国奖,最终院系、辅导员经过筛选,确认国奖答辩名单。
要是你拿个三奖去参评国奖,大概率进不了国奖答辩,辅导员、院系还得给你审核一下,多麻烦。
如果新生的话,因为没有参照,就只能自己估量着来了。
一般新生
选国奖答辩的下限标准,是其他年级里
选国奖答辩学生中学术成果最差的那个。
其他新生可能还会纠结一下自己够不够格申请国奖,对许秋来说,这都不是什么事
。
他这学术成果,别说下限了,上限都给你们打
。
于是,许秋直接下载了国奖申请表格,开始填写。
国家奖学金的申请表非常简单粗
,上面是一些姓名、学号等基本信息,下面空着一大栏要求按照格式填写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或者说文章,必须是第一单位在魔都综合大学的,也就是说外校保研生、考研生在原来学校的工作就不算数。
对于许秋来说,只要剔除掉莫文琳是一作的文章就可以。
许秋仔细盘点了一番自己的工作,然后发现,这一年来,他的二作文章有整整16篇!一作文章有9篇!
还有好几篇是共同一作排在第二位的,也按照二作算了。
只看一作的话,sci一区文章一共5篇,包括am两篇,nc一篇,angew一篇,aem一篇,不仅都是一区,而且还都是一区顶刊;
还有3篇sci二区,包括acsami两篇,大分子一篇;
最后,还有一个没出分区的新刊acsel一篇,如果acsel年底出了分区,铁定是sci一区,但学校的规定是死的,只要没有出分区,就按四区算,因此现在acsel就只能算做sci四区。
另外,在投的还有一篇am,一篇《自然·能源》,当然这些不能算作今年的成果。
统计工作真是有些费事,不过,看着一页申请表都写不下的学术成果,许秋还是蛮自豪的。
把申请文件发送给辅导员鲍伟后,许秋看了看课题组的其他小伙伴,他们也都在忙奖学金申请的事
。
陈婉清见到许秋朝她的电脑屏幕凑了过去,笑着说道:“许秋,你不是博三的,真好。”
段云附和道:“是啊,是啊。”
许秋一愣:“学姐,段云师兄,你们在说什么,我怎么听不懂呢?”
吴菲菲也补充说道:“幸好你不是博二的,不然……”
许秋更迷茫了:“你们敢不敢说话不要只说一半啊。”
陈婉清没有解释,而是给他发了一份word文件:“你看看我们的评奖细则,就明白了。”
许秋回到座位上,接收了学姐文件,又找吴菲菲要了一份博二的评奖细则,开始研究。
研究生的评奖细则总体类似,但和本科生时候有很大的不同。
不论是吴菲菲博二的细则,还是陈婉清、段云博三的细则,总体都是有三部分指标,包括绩点、科研论文和
行品德,只是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
博二相对更重视绩点,因为二年级的时候其实是评的博一期间的工作,所以三者的比例分别为40%、30%和30%。
博三相对更重视科研论文,评的是博二期间的工作,三者的比例分别为20%、50%和30%。
至于博三期间的工作,不参与评奖,因为不延毕的话,博四的时候就已经毕业了,都不在学校了,自然就没有奖学金拿了。
因此,有些课题组就会玩套路,学生在博三期间的工作,一作不署自己的名字,而是把文章一作送给新
学的博一新生。
这样,新生
学的时候,继承了几篇高质量的文章,可以直接冲国奖,就算冲不上国奖,拿个冠名奖也是非常容易的。
等这个新生博三的时候再把文章传递下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
对此,王少先老教授有话说:“不当署名,学术不当行为!”
许秋试着按照学姐博三的细则,模拟计算着分数。
第一块,绩点。
这个很容易算,满分4.0,那么直接乘以5就可以折算为20分制。
这部分看似有20分,其实根本拉不开差距,因为都是博士生了,绩点基本不会掉到3.0以下,而且能拿3.6分以上的也很少,所以大家在这一项上面实际的得分,基本都是15-18分,分差相当于只有3分。
第二块,
行品德。
这个是百分制,然后乘以0.3,折算为30分。
许秋发现这里有不少送分题,比如:
研究生导师打分,优30分,良20分,及格10分,差0分;
辅导员打分,满分20分;
研究生教学秘书打分,满分10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