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
作着笔记本电脑,登录学校邮箱。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没过多久,他便收到了魏兴思转发过来的两封邮件,分别是《焦耳》和am的审稿意见。
许秋首先打开《焦耳》综述的审稿意见,大致浏览了一番。
审稿
一共有三个,出具的意见全部都是正面的,编辑给的意见是小改。
其中,第一个审稿
的意见是“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同时,他还高唱赞歌,吹了一波许秋和魏兴思对有机光伏领域的贡献,表示:“itic系列的开发是有重大意义的……”
其实对方就是把许秋在《焦耳》文章中评判自己组里工作的一段话改了改,然后放了上来。
从文字表述上来看,这个审稿
应该是国内的研究者。
许秋推测估计是受益于itic系列材料,蹭了几篇文章吧,因此格外的感谢原作者,具体判断不出来是谁。
第二个审稿
,明显也是国内的研究者,模板式审稿,先总评一段,然后分条列出建议。
不过,这次只有一条建议,那就是好心的指出了“文章中引用文献不全”,并附上三篇建议引用文献的doi号。
许秋查了一下这三篇文献,有两篇是发在新刊solar rrl上的。
这个新刊是wiley旗下专门收录光伏相关文章的期刊,之前组里投am被拒的时候就被建议转过这个刊,那时魏兴思自然没有转。
同时,这个期刊估计是二区或三区的档次,不清楚有没有机会上一区,暂时不在组里的文献检索库中,
另外一篇是最新出的一篇cm文章,许秋之前写综述的时候,这篇cm还没有发表,因此也就没有将其放
综述文章当中。
三篇文章的通讯作者都是京航大的鲍原友,那么审稿
大概率也是鲍原友没跑了。
许秋把这三篇文献全部
综述文章中对应的位置,不过,正文内容却没有新增,也就是没有补充对应的文字描述。
因为这篇综述主要是在讲魏兴思组里的工作,其他课题组的工作,除了徐正宏他们的idtbr被单独拎出来提了几句,剩余的工作都没有提及的必要。
而且,一般研究者也不在意你有没有在综述中展开写他们的工作,主要在意的是有没有引用他们的文章。
没办法,谁让现在科研圈里普遍看重引用次数呢,国内、国外都不例外。
许秋具体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原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的工作[7-10]。”
修改后:“……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的工作[7-13]。”
多了三篇参考文献,不过是把引文编号从[7-10]变更为[7-13]。
当然,带来的问题就是后续的文献顺序全部都
了,需要重新再整理一遍。
如果换做是魏兴思,遇到审稿
建议引用文献时,他在一般
况下不会引用不在自己文献阅读库中的文献,除非那篇文章真的是非引用不可。
也就是说,他只会引用那篇档次相对较高的cm,另外两篇solar rrl就不引用。
魏兴思认为:“审稿
有建议的权利,文章作者也有不采纳建议的权利,只要能拿出合理的理由就行,编辑那边都是有自己判断的,不会单凭审稿
的意见来决定一篇文章。”
不过,许秋还是比较心善(从心?)的,索
也不挑挑捡捡,就全部引用了。
第三个审稿
大概率是个老外。
审稿意见写的比较“随意”,有很多
语化的表达。
开始也是称赞了许秋和魏兴思itic系列的工作,将这个系列的工作称为是“big break through(大突
)”。
这也是一些歪果仁喜欢的表达,在表示强调的时候,就把整个单词都变为大写字母。
国内如果表示强调,书面上表达的形式是在字的下面画两个点,不过出现的
况比较少,可能只有在语文课本上会有,通常都是用“”,甚至【】。
之后,这个审稿
还提了一些很具体的意见,有些碎碎念的样子,想到哪里说哪里,不是那种分条罗列的,诸如此类:
“作者你们为什么不聊一聊是怎么想到要做icin这个结构的呢?”
“你们认为icin单元相较于同类的饶丹宁结构有什么异同?是什么产生了两者之间的
能差异?”
“你们认为有机光伏领域近三年的效率极限是多少?”
“……”
问题虽多虽杂,但好在都是一些小问题,而且也算是帮忙补足文章的质量,让文章变得更加完美。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其实,这也是科研圈建立同行评审的初衷,即让发表出来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有些变了味道,现在的同行评审,很多时候都是互相给对方的工作挑刺,从
蛋里挑骨
……
不过,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是一个领域发展壮大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在最开始的时候,通常是一小撮
好者聚集在一起,成立一个组织,组织内部都是志同道合的
,基本上都是为
发电,不那么在意利益得失,目标也是高度一致。
而随着组织慢慢发展壮大,门槛逐渐降低,不断的吸收新
进来,而进来的新
质量良莠不齐,且每个
都有各自的诉求,这就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本来的模样。
拿科研圈来说,早期就是一小撮富
,他们过习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后,想试图找一些
神方面的追求,就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纯粹是为了兴趣
好,大多不为名利。
而现在想搞科研的门槛已经非常低了,科研本身也慢慢演变为一种职业,一份工作。
类似的,
乎、小
站,或者说早期的互联网社区,能够接触到的都是对新兴事物感兴趣的
英,门槛很高。
那个时候,
乎还不是“
乎”,都在正经的科普、分享。
而现在要么是“
在比邻星,刚下飞船,秒
一亿宇宙币”,要么是各种营销号,戾气很重,动不动就引战。
也就只剩下热榜可以看一看,了解近期的新闻了。
许秋一边听课,一边码字。
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对《焦耳》正文的修改,并写好了意见答复文件,检查了一遍后直接用邮件发送给魏兴思,然后起身前往食堂。
下午,许秋开始忙活另外一篇“半透明器件”am文章。
这边一共有两个审稿
,最终的意见是小改。
虽然两个审稿
的意见都偏向正面,但是提出了很多问题,处理起来稍微有些麻烦。
需要补充两个实验,一个是“半透明器件的显色指数评估”,需要用到组里没有的仪器,色度测量仪。
色度仪是用来测量物体(纸张等)反
的颜色和色差、测量iso亮度(蓝光白度r457)以及荧光增白材料的荧光增白度、测量cie白度等……的仪器。
功能还是比较丰富的,也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