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审稿
,能不得罪还是不要得罪为好。
审稿
2,看起来像是国内的,给出的审稿意见有一些模板化。
对方先是把文章摘要改了改,放在了第一段的开
:“许秋等
开发了一种名为idic-4f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然后在段尾总结:“这篇投稿是一个不错的工作,新意、影响力都很高,建议文章经过修改后发表。”
接下来每一段讲的都是文章的一个部分,进行单独的评论,文本内容比较长,许秋看了近五分钟才看完。
看完之后,许秋怀疑这个审稿意见是一个学生写的,虽然看起来字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废话,只有两点比较值得注意。
第一点,能级结构部分,对方指出:“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是‘给受体homo能级差较小,仅为0.16电子伏特’,而循环伏安法(cv)测试的误差比较大,如果想表达小homo能级差,这个时候最好把给体、受体的能级都测试一遍,而不是去引用其他
文献的数据,这样会引起很大的误差。”
许秋文章中用到的给体材料是学妹的j2,受体材料是新开发的idic-4f,文章中只放了idic-4f的cv结果,j2的cv结果引用的是学妹的文章,没有再单独测试一遍。
其实,如果引用的不是自己组里的文章,审稿
给出的意见没有什么毛病,可现在两种材料都是自己课题组开发的,那“不同课题组之间的测试误差”自然就不存在了。
对于这个问题,许秋决定在文章中表述的更加清楚一些,表明“j2的cv数据是从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得到的结果”。
第二点,pl荧光光谱图部分,对方认为:“这里的pl图像是经由smooth(平滑)处理过的,最好使用原始数据,或者注明平滑处理的参数。”
pl测试的时候,如果是单独组分的给体材料或者受体材料还好,因为信号强度比较高,所以信噪比不大,得到的曲线较为平滑。
可如果是共混的给受体薄膜,也就是有效层薄膜,因为存在给、受体之间的激子拆分,所以荧光信号比较弱,信噪比就比较大,假如pl仪器的使用年限又比较久的话,信噪比就更加大了。
举个例子,共混薄膜pl强度的峰值假设在10000,噪音波动范围可能在±2000,这样出来的图像就非常的“炸毛”。
因此,研究者们通常会对测试出来的pl图片,用origin软件进行smooth处理,使得每个点的波动不那么大,看上去是一根较为光滑的曲线。
这里的smooth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因为经过这个smooth
作后并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和结论,也就是说pl出现波动,是仪器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材料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波动
大。
换言之,如果有非常好的机器,这个数据的波动就会被消除。
不然,如果数据波动就是材料本身的特
,那就不是smooth,而是在篡改实验数据了。
许秋的pl图片确实是经过smooth处理的,主要是魏兴思要求的,因为魏老师看这种“炸毛”曲线会非常的难受。
不同
的想法也不同,有些
会觉得原始的数据比较好,比如直接把原始数据往origin软件里导
,然后用plot(绘图)功能,直接出图,不进行修改就直接放在文章中。
而魏兴思认为这种是懒
的行为,他比较追求图片统一、看起来好看,因此严格规定了课题组发表文章中所有图片都要一致。
包括:线条的粗细,标度尺下方文字的大小,图例的大小,图例不能带边框等等要求。
对一些可以smooth的图像进行smooth
作也是其中的要求之一。
许秋决定采纳审稿
的这条意见,把他smooth的条件列出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针对于原始数据的再加工
作,确实应该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但因为pl数据的smooth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而且作为行业潜规则大家都知道这种
作,所以平常有的
会列,有的
不会列。
审稿
3,看起来也是国内的审稿
,虽然他们的审稿意见用的不是套路化的模板,但是语句中的很多说法只有国内的
会用,而老外不会用。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在平常阅读文献的时候就比较明显,
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
况:
比如,国内流传已久的“wc”,在国外其实很难看到,当和一个歪果仁说“wc”,可能就像是对方和你说“茅厕”一样。
再比如,漂亮国的中餐馆,有一种名为“幸运饼
”的食物,通常由面
、糖、香
及
油做成,里面包有类似箴言或者模棱两可预言的字条,有时也印有翻译过的成语、俗语,或是可用于彩票功能的“幸运数字”。
而国内的大多数
连这种“幸运饼
”听都没有听说过。
其实,这就是语言或者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当然,做科研不是搞文学创作,对论文的语言方面要求不高,只要论文的文字表达不是差到别
看不懂的程度,也就是达到中学生作文的级别,那都是ok的。
这个审稿
的意见没有上一个的长,审稿
首先表示:“恭喜这篇文章的作者,让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从12%跨越到13%,总体上认可许秋等
的工作,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接着,对方又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一些问题,希望可以得到作者的答复。”
列出的问题一共有七个,都比较简短,是围绕j2:idic-4f体系提出的一些关于有机光伏领域的通用
问题,比如:
“作者认为氟原子的引
,会对光电材料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
“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有机光伏材料低激子扩散距离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有机光伏材料难以制备厚膜器件?”
“……”
看到这些问题,许秋猜测这个审稿
大概率是个做有机光伏的同行,在通过审稿的方式向“大佬”请教问题。
而通过审稿来问问题的这种方法,许秋是第一次见,觉得挺新奇的,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效果的。
审稿
列在文章审稿意见中的问题,作者多半会认真阅读并回复的,哪怕这些问题和文章本身关联
一般。
这种通用
的问题,对许秋来说回答起来难度不高。
反正就是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嘛,又不需要做实验进行严格论证,哪怕说错了也没太大的问题。
而且,他还有模拟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其他
需要反复试错才能得到的规律。
审稿
4,看起来是个老外,对有机光伏领域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感兴趣,重点放在了厚膜、大尺寸器件上面,对方表示:“期待文章作者在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更
层次关于有机光伏工业化相关的研究。”
好家伙,直接都给许秋安排工作了。
不过对方的建议确实和许秋的想法差不多,他也认为应用相关的科研最终还是要落地,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哪怕实现不了,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另外,许秋猜测对方可能并不是做有机光伏的,可能是做其他光伏领域的,比如钙钛矿。
因为对方对光伏产业很熟悉,但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