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减实验步骤。
省下来的时间,不管是继续做实验,写写文章,还是划划水,都是非常好的。
第四步的反应是在仲胺上引
侧链,要用到第三步的产物、溴取代的乙基己基、碘化钾、碳酸钾,还有dmf溶剂。
当初许秋选择采用比较短小的2-乙基己基作为侧链,是考虑到nt单元上已经有一个侧链了,不需要再用比较长的侧链,就可以满足材料的基本溶解
需求。
后来y10、y11的结果,也表明许秋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
这个反应需要在90摄氏度避光状态下,反应10小时。
晚上,许秋处理这步反应的产物,用乙酸乙酯萃取,水洗涤,
燥,过柱子。
因为材料的共轭结构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得到的产物仍然是橘红色的。
对于有机光伏材料来说,主要显色的便是共轭结构,侧链对于材料颜色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由于时间有限,许秋没有来得及投接下来的第五步反应。
周四,继续江弯实验。
不过,今天比较特殊,许秋这学期的课程都选在了这一天。
一大早,他给几个老师都发了一封邮件,诚恳的进行请假,表示:“有一个重要的连续实验需要进行,希望请假一天,望批准。”
说起来,许秋这学期还没有怎么翘过课。
主要是因为他现在都在系里出名了,以至于很多老师都认识他,因此也会在课堂上格外的“关照”他,经常让他来回答问题。
搞得许秋不太敢像本科时候那样肆无忌惮的翘课了,哪怕这些老师都不点名。
对于请假这件事
,其实,大多数老师要的就是一个态度,课你可以不来上,但要给我说一下,表示尊重,很少有老师会不批假的。
果然,许秋邮件刚发出去没多久,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就收到了来自老师们的邮件回复,表示准假。
今天是第五步反应,也就是上醛基的反应,需要用到
氮,给中央dad单元的两端上醛基。
反应倒不是很难,就是比较麻烦,主要是江弯这边没有低温物理实验室,需要从邯丹校区带
氮过去。
而带着
氮,就不能坐校车,只能提着装好
氮的
氮容器,然后打车把
氮送过去。
最后,折腾了一天,到晚上许秋终于拿到了经由过柱子提纯后的第五步反应产物。
原本投了10克的nt原料,做到这一步,就只剩下5.35克了。
不过,能有这个量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平均分配下来的话,y3-y6每种材料差不多都能合成出来1克以上,暂时也足够用了。
做完实验,许秋乘坐校车返回邯丹,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寝室,冲了个热水澡,疲惫感消退了不少。
现在升级成为直博生后,有了24小时热水供应,终于不用像本科生时候天天洗冷水澡了。
周五上午,许秋留在了邯丹校区。
今天他要履行作为助教的职责,一方面是对魏老师课程上本科生的ppt演讲进行考评,另一方面还要带领他们去参观实验室。
虽然许秋之前没有专门
过这些的事
,但在魏兴思组里这一年多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理这种事
对他来说并不难。
不得不说,在魏兴思组里
活,事
多是真的多,但也的确很锻炼
。
这门课选课的学生
数不多,只有寥寥数个,全部都到场了。
本来魏老师在学期初,还想让新来课题组的几个本科生去选他的课。
结果等魏兴思告诉他们的时候,选课时间已经过去了,没办法再修改课表了,最后只好作罢。
不过她们可以等下次魏兴思开课再选,基本魏老师的这门课可以稳定拿a,至少也是个b+。
毕竟是魏老师打分,肯定会给自己组里的学生一个好成绩。
虽然这样做是“看
给分”,有失公正,但怎么说呢,国
便是这样。
这也是历史的惯
,就比如“重男轻
”等封建残余,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清除
净。
首先是ppt演讲的考评,许秋没有麻烦其他
,自己单独把这些学生拉到材一三楼的小会议室中。
其实他想叫
过来帮忙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拉莫文琳或者韩嘉莹过来。
但一来其他
也都非常的忙,两个
来考评,工作效率相当于直接减半,二来他毕竟拿了学校每个月发的几百块钱,拿了钱就要办事嘛。
后者也是魏老师的理念,比如他拜托许秋审核博士生毕业论文,或是副教授转正的材料,都是把审核费用给了许秋,他的主张是“谁
活谁拿钱”。
至于许秋他们帮忙审稿,这个确实没有什么实物层面的酬劳,毕竟审稿本身就属于义务劳动。
但换个角度来看,报酬其实已经收到了,就是比较虚,包括文章更加容易被接受,更加不容易被编辑直接拒稿等等。
学生们开始依次进行汇报,全英文的演讲。
其中有几个的英文稍微好点,有几个的英文稍微差一点,不过总体上讲的都还可以。
毕竟有勇气选全英文课程的学生,一般都是有两把刷子的,许秋之前都没有选全英文课程。
当然,他不选全英文的课程主要是因为怕麻烦,比如外教全英文授课的英语课,不仅给分不好,而且平常随堂作业还多,选这样的课程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虐。
许秋在听学生们汇报的时候,自己也没有闲着,一心两用,同步填写着自己的助教手册。
学校里的助教都会受到一本小册子,用来记录每节课上的
况,应到学生
数,实到学生
数,还有课程的主要内容,对课程的建议等等。
而许秋除了刚开始露过一面,之后就一直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现在只能靠想象来完成助教手册了。
其实,许秋也不是特例,大多数课程的助教都是这么
的。
基本上是开课的时候能见到一面,考试监考的时候能再见到一面,其他时候都没有
的。
主要是因为很多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分配助教,就算分配了助教,也没必要每节课在课堂上面
坐着,但助教这类教学实践又是每个研究生必修的学分。
只能说学校里面很多的事
都非常的死板,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必须做教学实践,必须听若
场讲座,必须在校级以上会议上做汇报等等。
可能也是因为现在研究生的数量太多了,学校不好管理,就只能进行一刀切。
而且有不少研究生并不是为了科研而读研究生的,而是就业式读研,也就是不想找工作,或者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先读个研拖个两三年。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内卷的一种体现,应届大学生难以找工作,有条件读研的自然倾向于换一个赛道,毕竟有些岗位是限定研究生的,读了研之后的选择就会更多。
学校这么死板的进行限制,或许也是在设定一个底线,让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不那么“难看”,至少要有那么些科研的素养吧。
学生们演讲完毕,许秋把这伙
拉到材一216实验室,参观了一番。
其中一个大三的妹子看到实验室后表示:“这里的面积这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