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魏兴思继续主持会议:

“首先,我们有请开南大学的龚远江教授进行汇报。”

“龚远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他的团队在am、jacs、ee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超过20篇,h因子为35,与2013年选“长江”学者……”

“龚远江汇报的主题是,全小分子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展,大家欢迎!”

伴随着掌声,龚远江上台,接替了魏兴思的位置,开始汇报: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在大会上首个汇报,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课题组近一年来的一些工作……”

许秋在下面一边听着龚远江的报告,一边盯着自己电脑看。

马上就要到自己汇报了,许秋稍微有那么一丢丢的紧张,主要现在还出现了预期外的突发况,他不仅要面对参会的老师们,还要面对自己的同学们。

不过,紧张归紧张,该做的工作也不能落下。

在龚远江汇报的过程中,许秋同步用电脑记录着对方讲述的内容。

龚远江一听就是经常做学术汇报的老手,语言节奏把控的非常好,之前选择把他安排在第一个出场,也是为了开个好

现在他们算是转型成功,搭上了itic系列非富勒烯这条顺风车,成果斐然。

龚远江一共汇报了五个工作,两篇am,一篇aem,一篇jmca和一篇acsami,是一个系列的工作,基于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改

的方法和许秋优化itic系列受体材料时有点类似。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最开始开发一种材料作为基准,然后通过制备器件、实验表征时得到的反馈,对分子结构进行不断的微调。

每调整一次,就发表一篇文章。

能提升幅度比较大,就是大文章,能提升幅度比较小,就是小文章。

这也是应用型研究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不断的试错。

排除开挂的因素,大佬和普通研究者之间的差别,就是大佬试错的时候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也因此他们拿到的资源会更多一些,这样最终出成果的期望值最高。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龚远江顺利的完成了首场汇报,在回答了台下听众的几个问题后,魏兴思无缝衔接,登台继续主持会议:

“接下来,有请许秋为大家汇报。”

“许秋是我们课题组的直博生,一年级,也是目前组内有机光伏团队的负责,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非富勒烯受体,在《自然·能源》、《焦耳》、nc、am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许秋汇报的主题是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展,大家欢迎!”

许秋今天特意穿了正装,在上台前他整了整衣领。

然后,他朝侧后方的课题组成员们看了一眼,学妹回应给他一个满满的笑容,段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当他与魏兴思错而过时,魏老师也递过来一个鼓励的眼神。

他又往远处看看,陶焱等一众同学也冲他点了点,大多数都没有离开。

看到有这么多在支持他,许秋突然没那么紧张了。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最开始,我们设计了一种名为idt-icin的分子……”

“之后,我们将idt升级为idtt,扩大了中央d单元的共轭长度,开发了一种名为itic的材料……”

“现在,基于itic的最新衍生物idic-4f,也就是刚刚被接收的《自然·能源》工作,器件效率达到13.5%……”

“最后,我们把近期的工作总结在了《焦耳》综述上,同时对机光伏领域的未来进行展望……”

许秋按照之前预定的顺序汇报,时间控制的非常好,二十九分钟结束。

当一篇篇的文章如同走马灯似的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台下的师生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许秋的同学们,虽然之前都听说许秋以博士生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国奖,但是并不知道其中的评奖过程和细节,只知道最后的结果。

现在这场汇报听下来,他们顿时都明白许秋为什么能力压正统博二、博三的学长学姐们,斩获第一了。

单看这成果数量,估计得是第二名的好几倍吧。

而在场的老师们,尤其是和魏兴思往来不多的老师,他们之前虽然知道魏兴思组里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看到这些文章数量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

仅仅一年时间,一个只有不到十的团队,产出了近三十篇高质量的文章,简直是“高产赛母猪”啊。

而且,关键之处在于,这些文章都和台上的那位相关。

许秋不是文章一作,就是文章二作。

同属学术圈里的,他们对文章作者排序的意义可是门清。

对于大多数的课题组来说,假如发表了30篇文章,来自组里的5个学生,那么平均分配下来,大致上是每10篇一二作文章,比较分散。

而假如一个学生把组里全部的30篇文章,都挂上了一作或二作,就说明组里的全部工作,这个学生都是主要参与者。

这是非常夸张的现象,表明这个学生的实际贡献量,大概率已经超过了课题组的导师。

在场的老师们顿时明白,为什么魏兴思要力推许秋了。

如果文章冠名完全是按照贡献来的话,现在许秋的成就,已经在魏兴思之上。

许秋演讲结束后,台下发了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大约持续了半分钟才停下。

许秋对自己的汇报也很满意,此时的状态很轻松,内心吐槽着:“这是看我只讲了29分半,所以要用掌声强行给凑到30分钟吗?”

掌声停下后,魏兴思起身说道:“对于许秋的汇报,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话音刚落,就有数举起了手,魏兴思左右看看,最终随意挑选了一位。

被选中的“幸运儿”许秋并不认识,男,年龄约莫三十岁出,长相没有什么特点,可能是一名青椒学者,也可能是被课题组派过来参会的博士后。

这位陌生青椒学者先是点评了一句:“发表的文章都非常厉害,工作做的也很系统。”

随后问道:“这篇《自然·能源》的文章是刚刚被接收吗?我刚才在网上没有检索到。”

许秋一听这问题,就知道对方多半和魏兴思不熟,不然他大概率会从魏老师那边收到一份打印出来的《自然·能源》文章。

不过,许秋还是认真回应:“是的,上周五刚收到编辑的消息,估计文章的电子版会在一个月后上线。”

陌生青椒学者追问道:“那方便把文献给我发一份吗?另外还有《焦耳》的综述文章,也可以给我一份吗?”

“没问题,会后我给你一个拷贝。”这种都是小事,许秋当即点应下。

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购买全部的期刊资源,比如魔都综合大学就没有买《自然》系列的期刊电子版,大概是因为太贵了。

平常许秋他们想要下载《自然》系列的文章,要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