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70 效率定格17.36%!《科学》文章投出(求订阅)

470 效率定格17.36%!《科学》文章投出(求订阅)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了考完试就直接回家的车票,但在学妹的一番“善意劝说”下,最终把票改签到了一周以后。

同时,范文堂也被许秋派去跟着制备器件,反正现在条件已经摸索好了,让他去按照标准条件做做器件,练练手,也可以提高他实践的能力,顺带减轻一些学妹的压力。

主要这段时间观察下来,许秋觉得范文堂还是比较靠谱的,也该给他加加担子了。

虽然在这篇《科学》文章中,不会挂范文堂的名字,但如果他表现好的话,之后的好处大大的有。

毕竟,许秋这边最不缺的就是实验想法了。

时间过的很快……

终于,到1月19号的时候,经过连续十批器件的奋战。

组里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定格在17.36%!

其中,开路电压1.64伏特,短路电流密度14.35毫安每平方厘米,填充因子73.7%,基本上也达到了数值波动的极限。

说来也巧,这个效率的最高数值,刚好和许秋之前在模拟实验室中初次摸索的结果一致。

另外,十批器件的数据,在去除异常点后,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为17.07%,标准差为0.22%。

这说明结果非常的稳定,数据的可靠很高,不是那种偶然出现的实验现象。

之所以重复实验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做实验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导致实验数据发生异常。

就比如,在测试效率的时候,如果无意间把原本0.04平方厘米的面积,错误的输成为了0.03平方厘米的话,最终得到的效率数值就会提高33.3%。

也就是说,假如原先是12%的效率,因为输错误,就会变更为16%,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夸张的。

如果这个时候,通过自身重复实验,或者第三方检测,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但假如既没有做重复实验,又没有进行第三方检测,研究者也没有注意到数据的异常,或者注意到了异常却假装没有注意到,最终把数据整理成为了文章,发表了出去。

要是发一发sci三四区的小文章,可能还不会被发现,因为这种期刊一般没什么看。

可如果是发《自然》、《科学》这类的顶刊,必然会有很多看到,并去重复实验结果。

假如别一直重复不出来,就会有同行找你要原始数据,然后你一提供原始数据,同行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数据存在问题,至少没有重复实验。

最终的结果就会被认为是学术造假,然后被期刊撤稿。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闻报道,说某某发表在cns顶刊上的文章被撤稿了。

而且,国内也算是这方面的重灾区,尤其是生物方面的。

比如,他们同一个实验,做了十次,拿到了十种结果,然后找到一个比较厉害的结果,发表了出去,还对外声称自己重复了十次实验,拿到了这样的nb结果,再基于这个结果分析了一大堆,讲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

确实是十次实验,只是十次的结果都不同罢了……

数据可能也是真实的,没有修改过的,只是不具备可重复……

同时,学术造假也是真的。

毕竟发表学术论文的实质,是便于不同学者之间进行流的。

这种无法重复的结果被报道出来,纯粹是费其他的时间。

基本上,这种撤稿事件一发生,如果确认是学术造假的话,这位研究者学术生涯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的id会被所有期刊公司拉黑。

相对来说,有机光伏领域,尤其是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结果,还是比较好重复的。

比如许秋开发出来的itic系列材料,组里报道的结果是12%、13%。

放到其他课题组的话,小课题组可能他们因为加工工艺优化的不够好,没办法做的和许秋一样高,但一般也能做到效率10%、11%;

而像龚远江、徐正宏等大课题组,基本上材料到手后,对照着文献中的制备条件,几个博士、博后番上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把许秋这边的结果差不多重复出来。

同时,有机光伏领域每个突世界纪录的体系被报道出来,都被强制要求第三方检测,这也大大提升了造假的难度。

因此,许秋几乎没有听说有机光伏领域有造假的,至少顶刊方面是没有。

如果是sci三四区的期刊,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有机光伏领域虽然相对钙钛矿、石墨烯是冷门,但也不算那么冷门。

这样“中不溜”的领域发表在sci三四区上文章,大概率都比不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

因为中文核心的话还有一些大佬,会因为zz任务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去投稿;

而sci三四区的话,大佬基本上都不太看的上,就像魏兴思基本只看sci一二区文章也只发sci一二区文章一样。

zz任务很容易理解,要提升国内中文期刊的影响力嘛。

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话,比如之前徐正宏课题组的一篇文章,据说他们最开始投了《自然·能源》被拒,转投《焦耳》又被拒,转投nc再被拒,投am又又又被拒,最后就投到了中文核心期刊某学报上。

他们主要讲述的是关于itic、idtbr这类ada型非富勒烯材料,为什么能比较优越的猜想。

因为是纯猜想,没有太多实验数据的支持,所以不受期刊公司的欢迎。

他们也不愿意把这个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猜想,发表在比am还差的期刊上,索就发了篇中文核心,然后给国内圈子里每个同行都通过邮件发送了一份拷贝。

许秋也从魏兴思的渠道拿到了一份,阅读过后发现对方文章写的还是不错的,从语言上来看,可能是徐正宏亲自写的,或者他组里的小老板梁浩贤写的。

他们提出的观点,至少可以自圆其说,还是有一定启发的,但之所以难以发表在《自然·能源》、nc、am上,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

如果光提理论的话,其实许秋也可以随便提出好几种理论来。

用来解释过去的理论其实并不难想,因为过去发生的事都是已经定死了的,而能够预测未来的理论那才nb。

这其实也是科学和玄学的区别。

科学既可以解释过去,又可以预测未来,而玄学只能解释过去,对未来的预测就是模棱两可的。

阳五行八卦,生辰八字,星座命格之类的,就是玄学。

但很多都愿意相信这些,可能也不完全是相信,只是这些东西有时候刚好能满足们对于某些方面的期许吧。

除了器件数据外,在这几天,许秋也去测试了sem和光吸收光谱,绘制得到了最终版本的膜厚与效率对应的二维图谱,并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完善了文章。

现在,这篇《科学》文章基本上已经被打磨的非常完美了。

莫文琳上周五从nim返回,并在昨天拿到了nim出具的检测结果,标定效率17.1%,与实验室中17.3%的结果基本一致。

中途,nim的检测员还找莫文琳聊了几句,表示:“看到了这个结果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