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望族 > 第六百十二章 凤凰于飞(十一)

第六百十二章 凤凰于飞(十一)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还有沈瑾。徐氏、二老爷沈洲、三老爷沈润也被请来。

自从贺家倒台后,众很少聚在一起商议什么了,而这次来,是因着沈家和陆家带来的两个消息。

一桩,是田亩。”沈瑞向众略一行礼,开道:“贺家抄家后,只留了族产,其宗房在南直隶的房产地亩也尽数籍没。国库用银,这些挪不走的除了为太皇太后、太后和皇上置了三处皇庄外,其余就地发卖。”

皆点,这也算是常规处置了。

南直隶本身就是地少多,各大家族对土地都十分看重,官家抛售贺家的土地,各地望族肯定是一拥齐上的。

皇上这次内库怕是满满当当的了,这才能毫不吝啬的拿出几十万内帑给边疆。

想来,这次土地购买中,也少不了松江本地的大户沈家。本身沈家族产的许多田亩就是当年贺家祖上败落时候从贺家买过来的。

“沈家,田太多了。”大家都有共识,沈瑞也没更多解释,只简短总结。

一愣之后,又都沉默下来。

沈家本就已是松江第一等的家,土地之多已是占了松江六成良田,再吃些田亩下去,朝中又无庇佑,终也会成为他眼中的肥羊。

沈理瞧了瞧二老爷三老爷都没有开的意思,便先开道:“如今贺家抄家的银子都押解上京了,咱们家买地也是早都买完了的,这会儿再卖未免太打眼,且松江一地,沈家若是再抛售田产,只怕又要心浮动了。只能往族学、祭田里多拨一些,慢慢的将一些田下放给族,化整为零。”

沈瑾也道:“我曾听山西一位同年说,他们族中是凡考中秀才者族中都有银两、粮米甚至田亩贴补,作笔墨之资。只南直隶文教昌盛,此法照搬只怕不合时宜,倒是可以变换一番,族中直接用田亩作赏来鼓励学子进学,也算一举两得。”

一旁沈洲、沈润均是文脾胃,闻言便皆点称正该如此。

徐氏低低叹道:“每年以族中名义往养济院、育婴堂捐田也使得。这次倭浩劫,又不知道多少松江百姓家财被洗流落在外,以贺家田亩供给这些,也合因果。”

又是叹气附和,又去看沈瑞,既然他提出来此事,必不会是只说这样简单的解决之道。

沈瑞见众望过来,方道:“母亲、两位叔父、两位兄长,我在同渔五叔、琛大哥谈完后,有了一个想。渔五叔是粮长,常与土地打道,这次也是说起了贺家这地,闲聊中,他说不知地转手之后还会不会佃给先前的家,有几户庄稼把式,地伺候得极好,年景不好时也饿不着,年景好时每亩还能比旁家多打个一石三斗的粮食。”

重视土地,一听此言,众皆目光炯炯望着沈瑞,心里最先揣测的便是是否要将这些佃农雇来沈家。

“听渔五叔说的,咱们族中,也有不少懂田地的好手。再看琛大哥和椿哥儿这样,我便想,族,也不都是只有读书一条路可走的。”沈瑞吸了气,道:“有天赋能进学自然是好,便是家境所限,只要想读,族里都可以提供帮助,但若是天赋不在这上的,还不若另谋生计。

“比如做生意,三房涟四叔就是个中好手,还有去了的玲二哥,这也是一种天赋。这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门道,有这样能耐的,也当有所施展。而种地也是一般,同一块地,懂种地和不懂种地的打理,亩产能差出一倍去。

“经商需要本钱,种地也需要田亩。现下,我们最不缺的便是这田亩了。我有这样一个想,单独划出一片田地来,也设个类似族学的形式,专门请渔五叔说的那样庄稼把式来,就在这片田里教族中想务农的族。教的、学的,都不限年纪,想学都可以,只要能产出更多粮食,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三老爷一个赞道:“大善!”

沈理也点道:“其实不少地方官也有如此般善政,请积年老农教授百姓种粮,都是政绩斐然。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不单我沈氏一族可学,若能推广开来,松江府、南直隶,乃至天下百姓都能受益。”

沈瑞笑道:“我也是奔着后能够推广开来想的,若是如此,那就要设置的严谨一些,还需要一些能书善写的,将那些经验记录下来,编撰成册,刊印天下,才是大功德。”说着又去看沈洲,道:“只怕要三五年才能积累得有用经验,届时成册,还要二叔多为润色。”

沈洲捻须笑应。

沈瑞又道:“既要设此耕种学堂,便有许多可研讨的,除了耕种手法,还可试种不同种苗,寻找那亩产高者。我也听闻还有间种、套种等等说法,以及稻田养鱼养蟹,土地不变,出产更多。不止粮田,还有棉田,还有桑树……再设以奖励,凡能培育出高产种苗的都给予丰厚赏银……”

在座几位都是翰林官,从未下放过地方,书读得不少,田间地的事儿倒是不大明白,听得沈瑞说得是道,又想那一亩田里出产多种作物的前景,无不欣然叫好。

沈洲还表示他现下闲来无事,也会去淘一些写农桑稼樯的书籍,摘抄些有用的,按月书信回去。

沈瑞见众称赞,便笑着拱手向沈理和沈瑾道:“既然叔父兄长们都觉得此事可行,我想请两位兄长与我,以本房宗子身份联名写信与族中,再由族中其他几房共同商讨、敲定此事。”

九房宗子沈流放云南、九太爷散了家里带着家产和沈琳也往云南去了之后,族长沈琦开了族会,正式定了沈理为九房宗子。

沈理、沈瑾都回礼应下。

沈瑞心下大畅,民以食为天,勿论什么时候粮食都是各个统治阶层最为重视的东西。从农业手建这样的学堂,让世习以为常,再慢慢的将商业、工业学堂也不远矣。

换过一热茶,沈瑞才说起第二个消息,即陆家山东旁支此来的目的。

“造船?”在座众听闻无不诧异。

沈瑞也是苦笑一声。

最初陆十六郎说起海船运军饷,沈瑞只以为他是打着海运替代漕运的主意,这事儿是千难万难的,沈瑞根本不想碰。

不想聊了几句下来,陆十六郎便直言不讳道想谋一通工部或者锦衣卫的路,好在登州本地造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陆家山东这支因靠着水边,做的就是跑船的生意,后来搭上登州卫的线,借着登州卫船出海的机会,也跟着跑过辽东,两地贩货发了家。

辽东的皮货固然是好,辽东直的牛马运回来也能卖出好价钱,但这些获利仍是远不能同走私相比。

现下,官面上,大明还是禁海的,海外贸易走的还是朝贡路线,但民间走私始终不绝。

“朝鲜虽近,却穷。此时获利最大的,莫过于往倭国贩货。”当时陆十六郎毫不忌讳道,“倭国什么都缺,生丝、绵布、铁锅、瓷器、漆器,的胭脂水、红线缝衣针,还有佛经!还有药!就单说这生丝,瑞二弟你有织厂你知道,在南直隶每担也就六十两,贩到倭国便是六百两,得利十倍。而运药、绣花针,这获利更丰。”

陆家有生意门路,也有海船。

但是此时,木质的海船是易耗品,不说那些意外沉没的,就是常维修维护也是个问题,且海水腐蚀也极厉害,用上些年,再保养不当,便是朽木不能再用了。

而动手造船,动静委实太大。

因为海禁,朝廷的几处官营船厂早就关门大吉,民间船厂手续繁杂,所造船只又要在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