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九送过来的信,将京中发生的一切完整复述。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有些
况,杜鹃是早就有心理准备的。
如老九极有可能会在登基大典上,朝明王发难。
一个已经登上帝位的君主,怎么可能会真的甘心做一个傀儡?
但凡能有一点翻身的希望,恐怕都是要奋力一搏的,更何况这次登基典礼,对老九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老九不可能放弃。
面对如此良机,老九再是如何心中没底,怕也还是要奋力一搏的。
单纯去赌老九的胆气,在杜鹃看来,实在不靠谱。
当初老九也曾在宫中下令箭
明王,绝非真的不敢一博之
。
如今恐怕不过是受形势所迫不得不蛰伏而已,并非真的就老实了。
杜鹃几乎可以料定,登基典礼上,老九翻脸冲明王下手,是必然的。
所以,在获悉明王要让老九举办登基大典的时候,在杜鹃心里,其实并不十分赞同。
正所谓,自家
知自家事。
从表面上看,明王府似乎很强势。
在宫内有太后作为靠山,还“控制”了禁军,朝内“收服”了胡庆言、德王,朝外更有道门作为后盾,同时还在民间拥有莫大威信。
可实际上呢,在杜鹃看来,这些底牌若只作为威慑,确实足以让任何
都不敢妄动。
可若是真的摆到台面上来与老九正面相博,却还是不够的,不,应该说万万不够。
登基典礼上,老九一旦翻脸,那就必然是你死我活的局面。
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的
况下,太后的威仪,限制不了老九。
胡庆言、德王在私下可以与老九博弈,可要到了台面上,在天下百官眼皮子底下,他们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公开谋反。
再说道门,不错,道门确实依附了明王,可要说那两位真
四位尊者,真就死了心的从了明王?
恐怕真要到了见分生死的危机之时,那几位临阵退缩的可能
要更大。
所以,论到最后,明王要想与老九一拼,唯一能够依凭,也唯一能够力压局势的只能是硬实力。
禁军!
没错,到了正面相杀时,只有刀兵才能定鼎局势。
然而,明王府真的掌控了禁军吗?
并没有,明王府之前掌控宫禁,靠的只是虚张声势,并非真的拥有了这个能力。
显而易见,这种
况下,老九一旦翻脸,明王孤身独处宫中,几乎是有死无生之局。
所以,在当初,杜鹃是不赞同让老九登基的。
当然,她也并非是反对让老九登基,只是觉得时间上,不应该这么着急。
对于明王府来说,在已经暂时控制了宫禁的
况下,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争取时间,继续巩固局面。
等到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宫禁,不怕老九反扑的时候,再让老九登基,才是上策。
不过,她最终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因她清楚,明王并非不知道何为上策,之所以如此,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老九只要一
不登基,国朝大局就定不下来,联合抗蛮更是只能始终停留在纸面上。
来到苏北之后,杜鹃亲眼见得战事之凶险危急,眼看着方帅为了争取时间,为了挡住旗蛮的脚步,在靖远城
血筑高强的
景之后,她便更加了解明王内心的急迫。
只是这一役,对明王府来说,实在太过冒险了,说是在玩命,也绝不算夸张。
而对于此,杜鹃能做的并不多,她只能想方设法为明王府多拉一点助力,这也就是她这段
子在方帅这里不断碰瓷的原因。
只是盼着将方帅拉
明王府的阵营,不管真的假的,能让老九和朝中多一些顾忌,也是好的……
直到此刻,看完阿九的亲笔信,她才总算是真正能够松
气了。
同时,信中讲述的宫中这数
经过,也让她心中震撼。
老九会发难,是在她预料之中的,可明王的应对,却是令她倍感意外。
她犹记得当初离京时,曾见明王,言及瞿国昌生死之利弊。
却未曾想到,明王竟借瞿国昌之死,利用楚若才,布下了如此一个大局,同时将老九和林华耀全部装了进去。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战局,最终明王府鼎定了乾坤。
不得不说,信中提到的宫中数
惊心动魄时,尤其是到了最后,老九仍未放弃,御书房里,再度生死危机的紧张,即便是只从纸面上看,也让杜鹃浑身冷汗淋漓。
于此同时,明王这次应对,也着实惊艳了杜鹃,让她不得不感慨良多。
这样一个局,此时在信中看来,并未浓墨重彩,可杜鹃却清楚明白,要想做成这个局,绝非易事。
不论是楚若才,还是林华耀,亦或是老九,这些
都绝非易于之辈,哪一个不是心思
沉,要将心思动到他们身上,谈何容易?
随便一个环节,稍微出点差错,明王都将危矣。
这等火中取栗的手段,杜鹃只能苦笑,她自认是做不到的,不,应该说根本不敢这么去做!
其实杜鹃这是妄自菲薄了,她不是不敢这么去做,也不是没这个胆量与智谋,论手段与谋略,墨白绝对是不如他的。
她之所以做不到这一局,其实只是受限于地位格局而已。
墨白从一开始,就未曾将自己放在
下,不管是帝君老九,还是割据一方的林华耀,亦或以智计著称的楚若才,这些
的威名并不能给墨白半点压力。
而杜鹃不同,身处这个
一出生,就三六九等注定的时代,她再洒脱,面对这等对手,也免不了慎重再慎重。
而墨白却可以平等视之,果断下注,这一局,非是杜鹃智谋手段不够,而是心理上的差距,但可以预见,随着杜鹃进一步踏进争霸天下的格局,她的成长将是飞速的。
…………
……
一封信,寥寥千言,杜鹃却一直到夜幕降临,都未曾出房门。
她所住之处,并不在军营之中,原因嘛,自然是主
家不欢迎……
没办法,杜鹃只能选择在城里居住。
即便兵荒马
的年代,城中也是有客栈营业的,只是于杜鹃来说,不管从安保还是隐私来说,住在客栈都并不方便。
好在是兵荒马
的年代,买一套好点的宅子,并不是难事。
如今杜鹃所住的这间大宅子,在和平时期三百金都未必能够购
。
而现在,仅仅花了五十枚金币,就达成了
易,甚至连原来的家具摆设都一并算在内。
原东家在战斗打来之前,就已经搬走,听说是举家搬去了京城。
可见无论什么年代,战争或者和平,受苦受难的终究还是贫苦老百姓。
当然,杜鹃选定这间宅子,也不单只是看价格便宜,主要是打听到,军中方帅部下有一将领就是本地
,杜鹃所选的宅子,与那将领就在同一条街上。
只是可惜,自从杜鹃搬来之后,那位将军也许是因为战事紧张,也许是夫妻不和,总之,自从杜鹃搬来,那位将军就再未回过家了……
火烛下,杜鹃正执笔回信,明王府度过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