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比如连续多少天早起、读书、写字、锻炼,或者内心
守方面的,不懈奋斗、与
为善、诚信大方,都可以当作是自我设定的规则。
规则的难度在于两点。
一是时间上的持续
。多少
发誓健身减肥,可爬了一个楼梯就放弃了,看到一顿烧烤就抛之脑后了,多少
在原先何尝不是一个正义的少年,可在社会的诱惑面前,抵住了第一遭却在接踵而至的第二遭面前没能挡住。
二是规则的优先级,会因为哪些别的规则而做出退步。比如决定了坚持每天码字至少一万,可由于懒惰或者最近加班而中断,设定的规则就对服从惰
的规则与老板大于天的规则让步了,又如一个个逐渐变得圆滑世故并且心安理得的
,何尝不是在现实的规则里一步步退让的结果。
对各种世俗规则的不断退让,必然意味着趋同和平庸,因为每个
坚持的独特
被磨平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奇迹的世界,
们最简单的个
被抹杀了,而且
被压缩成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今天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自我的部分丧失,是全部丧失,
然无存。”卡尔维诺说。
就如《雇佣
生》里每个
都成了雇佣对象,就如大大小小的圈,当今的“上班族”、“打工族”、“追更党”、“熬夜党”、“小鲜
”……一切似乎都成为了群体印象。
就如明星偶像本来是万众瞩目的具备独有魅力的
,可如今满屏幕的脸孔,一样的帅气闪光,可辨识度却越来越低了。选秀节目里千篇一律的皮囊,观众能记住的就不多,就算冒出
来的终究说不上有多大特色。
“他懂得这个道理:集体会使
更强大,能突出每个
的长处,使
得到替自己办事时极难以获得的那种快乐,会为看到那么多正直、勇敢而能
的
而喜悦,为了他们值得去争取美好的东西(而在为自己而生活时,经常出现的是相反的
形,看到的是
们的另一副面孔,使你必须永远用手握住剑柄)。”
文中旁白,甚至让韩试想到了现在层出不穷的偶像团体。
柯希莫的坚持就尤其显得怪异又难能可贵了。
首先,柯希莫选择在树上生活,在弟弟的大婚、父亲的葬礼、母亲的病重,这些维持伦常关系的最重要的时刻,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下树。
即使当柯希莫面对最
的
薇莪拉时,不管是吵架闹翻,乃至最终永远的分手,柯希莫都完全没有想过下树去挽回
。
更令
震撼的是,当柯希莫在凶猛野兽的攻击下岌岌可危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该如何逃生,而是有没有掉下树去。
在柯希莫将死之际,他
发出生命中最后的力量,跳上了热气球的锚,没有
看到他的遗体返回地面景象,他圆满地实现了对自己一辈子的承诺。
在树上生活一辈子,成为了柯希莫最优先的一条规则,超越了本能、亲
、
、生命。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卡尔维诺将之归结为内心的志趣,韩试理解为本心的选择。
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所裹挟,不被感官和
欲的满足所左右,不被他
的评价和议论所影响。当抚平欲望的涟漪,拂去心
的尘埃,脱离大众的狂热,生活的窘迫,和被他
认可的渴望时,一份平和的、超脱的、充满力量的追求。
韩试自认是个有点志趣的俗
,又是个惫懒的
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下连对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好了一件事
:生活在树上。”
“一种包容一切而不能用语言说清的东西,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只有像他那样一生至死都我行我素的
,才能给大家做出贡献。”
柯希莫和卡尔维诺的两段自白,让韩试沉思过不知多少次。
无数
活了一辈子同样不清楚在为了什么辛苦忙活,书中对于内心志趣也是模糊的,可是能够做好一件事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
了。
从书里的结局来看,柯希莫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内心志趣,他所要创造的理想国,想要拯救的
们,乃至他自己的
,都全然没有实现圆满。
“翁布罗萨不复存在了。凝望着空旷的天空,我不禁自问它是否确实存在过。”
存在的意义,韩试想是不能以结果作为导向的。遵循内心的志趣,遵守自我的规则,以良知和能力的上限,尽力过好这一生,这便是在虚无主义笼罩下,无意义的存在里,所能争取到的一点意义。
不然活着反正会死,何不躺平了等待呢?
韩试恍惚想起了前世的种种,上一辈子存不存在都似乎无关紧要了,当下才是值得珍重的。
于是韩试晃了晃脖子,跳进了游泳池,先享受了半天
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