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马宣礼笑道:“胡经略问本官为何带这么多水师,如今本官已经告诉你了。”马宣礼说完,就抚须微笑。
胡循转而一想,就猛然明白了。
打琼州!
这支宋军水师竟然是来打元廷琼州的!
“是要攻打琼州?”胡循忍不住问了一句。
马宣礼对胡循的问题恍若未闻,而是有点不耐的说道:“好了胡经略,在下可以
京见贵国之主了么?”
胡循几乎疑虑尽消,笑道:“自然可以。本帅会派
送马侍郎
京。只是,贵部水师,需要退出三十里。没有我军令,不得靠近。”
马宣礼点
:“如此最好,胡经略为
谨慎,举措得体,真乃越国良将也!”
于是,这特务也下令发出旗语,令“大宋水师”退出三十里,不要让越国水师误会。
等到“大宋水师”后退拉开距离,胡循也不啰嗦,派出一艘战船,护送马宣礼从下龙湾进
白藤江,西进京师。
远处“大宋水师”旗舰上的刘拓和韩韶,眼看马宣礼终于被对方送走,也松了
气。这一计成功一半了。
这五千水师来
什么的?哪里只是打琼州那么简单!
想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刘拓和韩韶就有些激动。
君上每次出手,都是布局千里,天马行空,真是环环相扣,令
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这是一箭四雕的神来之笔啊。
他们不知道,倘若没有
报系统的支持,李洛这样的计划如论如何也无法实施。唐国内部,对特察局并不了解,甚至还有不少
都不知道特察局的存在。
特察局的对外名义,是信访处,铜簋监察房等名称,从来不以特察局的名义公开办事。
两天后,弃船换马的马宣礼终于来到天长府古礼城,检查印信和国书后,没经过多少周折,就被带
仁寿宫,面见安南太上皇陈晃。
“外臣大宋礼部侍郎马宣礼,见过大王!”马宣礼长辑行礼。
安南文武大臣见他不但不下跪,还称呼“大王”而不是陛下,顿时很是不满。
虽说以前宋使来安南面见安南皇帝不用下跪,也不会称呼陛下,可那是以前,是大宋还有半壁江山的时候,安南当然要给北方大国三分面子。
可是现在,宋国流亡小朝廷跑到千里之外的爪哇国,苟延残喘,却仍然倒驴不倒架,这就让安南君臣心生不悦了。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对马宣礼的身份
信不疑。站在宋廷的角度,大越皇帝只不过是国王,称呼大王也不算无礼。
“马侍郎免礼,可认识这位啊!”陈晃指着李
问道。
李
也是宋使,来了快半年了。由于通过商队给陈朝提供了宝贵的军
,为安南歼灭元军立了大功,如今早就被当成真的不能再真的宋使。
倘若这马侍郎真是宋使,两
不可能不认识。
马宣礼看到李
,笑呵呵的说道:“李提举,别来无恙啊。”
李
有点尴尬的感觉拱手说道:“下官见过侍郎官
。”
安南君臣看到这一幕,顿时知道马宣礼的确就是宋使,而且他的官位比李
要高。
这一下,再也没有丝毫怀疑了。
“宋使一路辛苦了。不知宋使此来,所为何事?”太上皇陈晃问道,对于宋使,他虽然心里不屑,表面上还算客气。
马宣礼取出一封信,说道:“回禀大王,这是我朝平章军国重事陈宜中陈相国给大王的亲笔信,请大王过目。”
左右呈上“陈宜中”的信,陈晃展开一看,慢慢的脸上显出一丝惊讶。
这竟然是一封借兵的书信,而且宋军水师要攻打蒙元琼州(海南)!
陈宜中说,如今
国已亡,高丽半亡,大宋流亡海外,华夏诸邦只剩大越独抗蒙元,实为中流砥柱,南天之柱。先把他和大越一顿捧。
然后语气一转,语带威胁的说,蒙元势大,独力势必难支,唯有联合抗元才是不二良策。
如今大宋想收复琼州,一为光复之基,二鼓舞中原民心,共抗
元。
但大宋如今兵弱,此次只能派遣五千水军,千里北上。望为抗元大业计,借三万陆师,攻打琼州岛上的元廷黎兵万户府,再收复广州。
陈晃看完,对身边黄门郎(宦官)说道:“去找找当年陈相国写给太宗的信,朕要看看。”
陈晃说完,将信
给三公、同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等重臣传阅。
重臣们看完,面面相觑,没有
赞同借兵,也没
贸然反对借兵。
说起来,很多
都对当年没有出兵支援宋朝心生悔意。倘若那时两国联手,如今或许就不会独对蒙元兵锋。
陈宜中当年倡议宋、越、
、丽四国共抗蒙元。但他这个设想只不过是个梦幻,没有实施的可能,也没有时间实施了。
但是,陈宜中几年前的确给陈太宗写过信,那时陈晃还不是太上皇,大事都是当时的太上皇陈太宗做主。所以陈宜中的信是写给他父皇的。
两刻钟后,黄门郎终于在宫中档案中找到好几年前陈宜中写给陈太宗的信。
陈晃将两封信一对比,发现语气相近,笔迹也相似,应该没错了。陈晃立刻判断,这的确是陈宜中的亲笔信。
他哪里知道,这封信压根就是李洛伪造的?
李洛为何能伪造陈宜中的信?
因为李洛手上有两封陈宜中的亲笔信。一封是陈宜中写给黄华的,李洛镇压黄华时,偷袭了黄华的大营,搜出了陈宜中写给黄华的信。
另外一封就是陈宜中写给许夫
的信。李洛去年“镇压”许夫
,调虎离山,里应外合偷袭了许夫
的大营,将许夫
到了海东。这封信,也落到李洛手里。
李洛是搞文物的雅盗,伪造模仿书法的本事已经很有火候,他伪造的陈宜中书信,一般
是分辨不出来的,除非是和陈宜中很熟的文友,或者书法大家。
陈晃虽然对这封信的来历
信不疑,可是对于“陈宜中”的借兵要求,却非常迟疑。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打算自己出
拒绝。
“诸卿都议议,对于陈相国信中所言,该如何答复啊?”陈晃问大臣们。
黎文休出列奏道:“太上陛下,前次我朝虽然大败元寇,可兵马损失十余万,实在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而且元寇大军不久之后定会卷土重来,我朝安有三万兵马可借?”
其他大臣也纷纷说损失惨重,无兵可借,
莫能助。
马宣礼顿时急了,目中泫然欲泣,“大王,诸位,倘若借我朝三万兵马,则琼州可一鼓而下!进而恢复广州,岭南,则南方民心思宋,必定八方归附。如此一来,元廷如何还能有暇攻打贵国?这不是两全其美之策么?”
陈晃苦笑道:“如今我大越不但损失惨重,也危若累卵,元寇不
就会再起大军报复。自保尚且艰难,哪有余兵可借?这样吧,容朕考虑两
,在答复贵使如何?”
马宣礼唉声叹气,只好拱手说道:“如此,那外臣就恭候大王答复了。”
李
也面露悲哀之色,欲言又止。陈晃看在眼里,虽然心生同
,却也不会舍得借出三万大军。
这也不怪陈朝君臣目光短浅,吝啬小气。换了任何一国,只怕在此关
都难以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