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竞有很多外号,在月初的cj落幕后,他
上又被
安了两个新的,分别是“马元康”和“油老板”,也有
把这两个外号合二为一,叫他“康老板”。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前一个外号意指马老板是“国产秋元康”,后一个则是强调蜜蜂游戏“地沟油提炼厂”的形象,蜜蜂游戏是“油渣厂”,马竞作为创始
兼大
东自然是“康老板”了。
岛国著名制作
秋元康,是一位足以载
音乐史、娱乐偶像史的
物,因为他一手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偶像团体kb48,并借由这个组合把自己送上了“亿单音乐
”的宝座,是岛国有史以来作词家销量第一,由其填词的单曲累积销量突
了一亿张。
岛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单曲市场,用户接受并喜
单曲光盘,而音乐公司乐于卖单曲,毕竟拆开来卖更赚钱。
kb48这个组合最开始倒是有过48
的时候,但现在已经膨胀到超过130
(正式成员),这个数量完全不用英国吉尼斯或者国产基尼斯来认证了,妥妥是史上最大了。
而且除了这个世上最大组合以外,肥秋还先后创办了8个姐妹团体,组成了正式成员
数接近500
的kb48g。
自从2010年组合开始大规模走红开始,岛国最著名的唱片销量排行榜o
con公信榜就开始了被kb屠榜的
子,不但连续四年稳稳霸住的年度单曲销量第一宝座,其他名次也被48g的姑娘们抢走大部分。
世界上的事
就是这样,有多少
你,就有多少
恨你,kb走红唱片卖到
、组合总选举关注度甚至超过首相选举,自然也会导致其他歌手及其
丝的眼红,羡慕嫉妒恨是妥妥的。
然后不知道是谁,针对kb的销量成绩,提出来了一个“歌手
均销量”的概念,指责kb所谓的销量冠军完全是几十上百
的成绩,这种巨型组合的成绩和单体歌手、常规多
组合放在一起是不公平的,一定要平均要平均……
当然了,这只是调侃的戏言,实际上经过几年时间,无论是岛国唱片界还是歌迷
丝,大家其实已经习惯了这种巨无霸组合模式,其他唱片公司开始打造超过十个
的多
组合、歌迷们也都表示
绪稳定。
而马竞被
说是“国产秋元康”,自然和音乐有一些关系,但却不止于音乐领域。
马老板手下的确是有一支
数多多的
子偶像组合,只是这个挂着“二次元
子偶像”标签的组合,实质上是属于2tc的官方舞姬团,地位更像是那些直播网站的签约主播,从2站那里领工资做直播拿分成,本身不会正式发唱片不算是真正的歌手组合。
毕竟这年
歌手的
子是越来越不好混了,就连一众老牌歌星都要挣扎着跑去参加各种真
秀节目,“唱片业已死”的论调不止哎国内很有市场,国外也是如此。就连kb那些大卖唱片,很多也是靠着赠品来吸引用户购买的很多真
经常为了获取握手券和总选投票而同时购买多份单曲唱片。
当然,死掉,或者说即将死掉的是“唱片工业”,音乐却是不会死的。
不但传统的音乐cd销售逐渐崩溃,就连数字音乐销售也开始了下跌,去年苹果
es全球音乐销售首次出现3%下跌,而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跌幅更是达到了10%以上。幸好机智的苹果早就预料这一天了,他们的音乐播放器pod系列已经两年没有更新过了。
倒不是大家突然不喜欢音乐了,而是随着网络带宽的发展,传统的按照单曲和专辑进行销售下载播放的模式已经逐渐式微,现在流行的是以“歌单”和“自动推荐”为代表的音乐流媒体。
越来越多
习惯于开着各种“音乐盒”软件,播放网络流媒体音乐作为读书玩游戏运动时的背景音乐,至于放的是什么歌谁唱的,关注度已经越来越低。可以说,随着音乐流模式的流行,歌手名字对于真
以外的普通
来说,越来越没有了意义和价值,只要悦耳好听,谁在乎谁唱的?
在流媒体时代,歌手品牌的价值大大降低,高销量歌手及其背后唱片公司摄取整个行业八成利润的美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是为什么身为国内著名唱片公司麦田的老板宋科会在2011年两次宣布“唱片已死,以后将不签艺
,不发专辑”的原因。
当然,苦的只是那些“实力派”,kb、exo、tf男孩这样卖萌卖帅卖脸的
丝向歌手组合还是可以活的好好的,就算歌卖不动了,但是演唱会门票、授权手办、签名周边什么的还是可以卖掉不少的。
说起来作为网络巨
,蜜蜂自然也不落
后,一起为勒死唱片工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贡献,一个是全国第六、主打智能推荐的流媒体应用“会心音乐盒”,另一个是傻瓜化调音变声软件“灵魂歌王”。
前者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场景匹配算法和智能推荐算法,但因为曲库选择问题,实际规模并不算大,说是全国第六,其实活跃用户数量比前几名少很多。
后者虽然用户数量更少,但是对音乐行业的
坏力却更加巨大,因为这款
送外号“主播三器之翻唱宝”的软件就像是金坷垃一样,极大地增加了民间
根音乐的产量。软件智能调音变音的效果自然是比不上专业
士,但有总好过没有,经过软件修饰调整后歌曲悦耳度明显会上升一个层次,尽管在专业
士和发烧友那里这些歌曲依然还是垃圾“不配叫歌”,但却已经可以进得了普通
的耳朵里面了。
很显然,蜜蜂的这两款软件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后者帮助民间音乐
好者制作自己的原创或翻唱歌曲,然后在前者平台上推荐给用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蜜蜂在音乐版权采购方面就显得比较消极,宁愿替民间歌手支付翻唱使用费,也懒得和其他巨
竞争独占版权。而且,就算是各家巨
购买了使用权的作品,得利的也只是作为所有
的音乐公司,与歌手本身没有多少关系。
当然,翻唱很便宜也是重要原因,最多只要给音著协
200块就搞定了。
其实实际标准是支付录音制品总批发价的百分之三点五,然后有一个200块的底价。
至于那些网络主播们,他/她们翻唱歌曲倒是连这笔钱也不用掏,根据新著作权第22条第9款,向公众表演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本身没有获取酬劳的话属于合理使用不必付费也不需要获得许可。
不过要是主播歌手收到了打赏收
,那么按照规定就应该给原作者分钱了,然而现实
况是,这种有偿表演收
的分成是一笔糊涂账。当初汪半壁和旭刚组合闹翻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走红后多次跑商演表演“成名曲”《春天里》赚了钱,却不给汪半壁分钱。于是前者怒而反击,遂行使身为著作权
的权利禁止后者公开表演自己的歌曲作品。
得益于脓包猪队友音著协,蜜蜂积累起了自己规模不小的翻唱歌曲库,虽然比酷狗之流完全免费的所谓“第三方曲库”的成本高了不少,但是比起直接找音乐公司谈判购买还是便宜了不少。
翻唱这种行为其实非常普遍,80年代的港岛
歌很多都是翻唱
音、新世纪以来港台内地的电音舞曲很多来自韩流翻唱。到了网络时代扒原曲、录音变得更加方便,这种翻唱也就更多了,只是没有任何
像马竞这样大规模地组织翻唱罢了。
当然蜜蜂这么做,一开始只是为了方便喜
二次元音乐的用户,这也是为什么两款软件会使用“会心音乐盒”、“灵魂歌王”这样偏宅系的名字,后来看到国外音乐流业务发展迅速,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