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办报纸,霍文峻心中自然有考虑。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对于他来说,从
开始建立一家新报纸,不仅耗时不说,关键还缺少足够的
脉,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把一家报纸给办起来的,而他现在偏偏最缺的就是时间!
缺时间怎么办?不要紧,只要有钱就行!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只要有钱,世界上大部分事
都能办到,而收购公司这种事,正好在钱能够办到的范围之内。
对于如今身怀3000万巨款的霍文峻来说,想要收购一家小型报纸,完全是绰绰有余!
收购和并购公司,是一家企业飞跃式成长的助力,君不见后世曾经登上世界第一公司宝座的思科公司,它的历史就可以说是一部并购史。
为此,思科公司还获得了一个美誉——并购发动机!
在并购狂
钱伯斯的带领下,思科公司以令
咋舌的速度并购了足足九十多家公司,从成立到登顶世界第一,只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
再近一点说,79年李超
弃九龙仓而取和黄,在天时地利之下,以蛇吞象的惊
之势,收购了巨无霸和记黄埔,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新贵,为以后成为华
顶尖富豪乃至华
首富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并购的魅力!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钱!
不过这些暂时来说与霍文峻相距遥远,以他如今的实力,想要疯狂收购别
的企业还为时尚早。
所以还是先脚踏实地的来,别想着一步登天!
有了决定,霍文峻当即展开行动,这些天来他有意识的去搜集各种信息,想要找出一份最适合收购的报纸。
经过孜孜不倦的搜寻和不断的分析筛选,又去咨询了黄沾的意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
,让他找到了一份适合收购的报纸。
《港岛
报》!
和如今销量排名第二的《星岛
报》只有一字之差!
但现在二者之间的差距却如同天差地别,一份是畅销整个东南亚的顶尖报纸,一份只是现在港岛本地的不
流小报。
当然,霍文峻不是不想收购《星岛
报》这样的大报社,但可惜就算他想买
家也不可能卖,即便对方愿意卖,他也买不起。
其他诸如《东方
报》、《明报》、《信报》、《文汇报》等港岛前十的大型报纸也是一样,暂时不是他能够觊觎的。
排除了这些大报社,剩下的报纸对于霍文峻来说可供选择的依旧不少。
港岛地方虽小,但传媒行业却极为发达。
七十年代是港岛报纸最繁荣的时期,
掌大的半岛上,竟然同时拥有近70家报纸。按照彼时港岛的
与报纸总发行量来计算,差不多每两个半港岛
就会购买一份报纸,这个数据在亚洲仅次于东瀛。
港岛报业的竞争是极为激烈的,到了1982年,优胜劣汰后的港岛报纸只剩下55家,1997年更是只剩下了38家,可见一斑。
大大小小几十家报纸看似不少,但除了最顶尖的几家大报外,其余中小型报纸的发行量实际并不多。
而对于霍文峻来说,除非收购那些
销量几十万份的大报纸,否则的话不管是中等规模的报纸还是小型报纸,其实差别都不大。
既然如此,相比于需要更多资金、
价比却不高的中型报纸,还不如选择收购一份小报。
这也是他选择《港岛
报》的原因之一。
而且《港岛
报》也有让霍文峻看重的地方。
《港岛
报》的名字比《星岛
报》更贴近港岛,这是因为《港岛
报》的成立时间在1936年,比1938年成立的《星岛
报》还早两年,距离现在1984年已经有48年的历史了,资历足够老!
《港岛
报》曾经也辉煌过,在创始
的带领下,锐意进取,到了1946年便登上过港岛报界第一的宝座,且一直坐到了1950年。
只是可惜《港岛
报》的创始
突然重病去世,还没来得及培养接班
,只有一个纨绔的儿子。
败家是纨绔子弟的专属优秀技能!
可想而知,短短一年时间,《港岛
报》销量就不断下滑,连前十都排不进了。
这个时候,纨绔二代总算反应过来了,《港岛
报》在他手里会一直亏啊,得想办法及时挽回损失才行,不然哪有钱去潇洒啊!
怎么办?
有道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纨绔二代倒是
脆的很,二话不说直接把《港岛
报》给转手卖了,继续花天酒地去了。
接手的
认为《港岛
报》底蕴还在,还有崛起的机会,便大力整顿。
还别说,倒还真让他拉住了下跌的趋势,勉强排在第十的位置上,只是他能力不足,想尽办法,《港岛
报》还是在第九第十位徘徊。
就这么挣扎了几年,依旧不见起色,那
也死心了,把《港岛
报》
给招聘的经理,打理他的其他事业去了。
可惜又过了十多年,第二任老板的主业受到了影响,为了筹集资金,他不得不把
渐衰弱的《港岛
报》给卖了。
就这样,《港岛
报》又换了不信邪的第三任老板,一直维持到现在。
只是,这么多年下来,《港岛
报》
落西山,一
不如一
,从当年的一流大报变成了一家不
流的小报纸,平均
销量也就在三千多份,最多的一段时间还是1976年8月,平均
销量达到了五千份,这也算是最后的高光时刻了,其后便是江河
下。
而霍文峻也通过黄沾的
脉打听到了,现在《港岛
报》的老板,也就是第三任老板刘博韬,因为生意问题急需用钱,同时《港岛
报》半死不活的
况也让他对利用报纸进阶上流层次的想法彻底死心,早就有出手报纸的打算,只是过了一年了,还是没有卖出去,为此他焦急不已。
如果要收购,现在倒是最好的时机。
了解到这一点,霍文峻于是再次通过黄沾联系到了刘博韬,准备与其商谈收购事宜。
已然无计可施的刘博韬对此自然不可能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