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勒胡马 > 第十八章、十二部

第十八章、十二部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其兄陶,按照当时的惯例,长时间在武昌为质,这二位晋后皆未出仕。因而陶氏贫寒,陶侃本是从寻阳县中小吏起家的,适逢世,遂得乘时而起,青云直上。他娶妻龚氏,生育数子,后来富贵了纳妾、拥婢,又生数子,加起来竟有九之多——据说儿数量更多!

陶侃当是孤身跑来徐州履任的,把妻妾、子全都留在了江东。据裴该所知,其长子陶洪曾为司马睿掾,早卒,次子陶瞻娶周访之为妻,如今在周访军中为参军事,其下活着的尚有五子,多在郡县任小吏。其妻龚氏,则是在陶侃北渡后不久去世的。

所以陶士行孤零零一个北渡,后来又孤零零一个追随裴该,杀关中,等到局势略微稳定一些,自然难免“寡有疾”,即在驻大荔时,又择当地士,纳了两房妾室。然而裴该想不到的是,以陶侃的年龄——本年论虚岁已六十整了——竟然还能使妾室有身,并且真的又生下了一个儿子来!

这老家伙体格还真好啊!我是不是也要学着他每天早上起来搬砖呢……

陶侃新诞之子,排行第十,起名为“胡”——这是因为儿子降生的时候,老爹正在率军抵御胡寇,因此才起了这么一个“恶名”。他若不提儿子之名,还则罢了,一提“胡”二字,裴该不禁恍然——敢是那小子啊!

《世说新语》中记载过这个“陶胡”(陶范)的轶事,一则说袁宏做《东征赋》,却偏偏不提陶侃,胡就把他引诱到偏狭的小屋里,以白刃相加,他把老爹的事迹给添加进去;二则说王胡之困窘于东山,胡时为乌程令,派送了一船米给他,王胡之坚决不受,说我要缺吃的就去问谢家要了,嘛要你陶家的米啊?

这说明了陶氏寒门庶族,即便陶侃在东晋官至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照样被袁、王等豪门瞧不起。不过历史已被改变,如今的世族排序、升降名次,都于裴该之手,鄱阳陶位列第五十二名——其实本来想拉到三十名以内的,陶侃坚辞不受——也算是中上等门户了。即便一时难以服众,时间一长,自然习惯成自然,相信胡长大之后,不会再遭白眼吧——起码遭不到琅琊王姓的白眼。

裴该因而问陶侃:“君诸子在南,无所展布,何不召关中,受我幕府之职啊?”

陶侃推辞道:“犬子唯道真(陶瞻)勉强可用,然而见在周士达幕中,不便相召;余皆碌碌,怎敢滥竽充数,忝受大司马之禄呢?”

其实他原本是计划着叫一两个儿子北上的,目的不是为了出仕,也不是为了照顾自身起居,而是打算押给裴该做质。裴该反复打散、整编各营,本是为了避免部属军阀化倾向,但无论甄随还是陶侃,因其时代的局限,全都理解不了,还以为是大司马担心权柄下移,故而多疑多忌,信不过咱们……

陶侃初为王敦所排挤,被迫渡江之时,还颓丧地认定自己前途基本上算是完了,他可没想到,以徐、兖之兵,积聚短短数年之后,便可直取洛阳,克复中原。所以原本只想着在下邳内史的职务上随便呆两年,然后我就辞职回乡下老家去——终究五十多岁啦,去无多,何必再辛苦奔波呢?

谁成想一气就杀到了关中来,并且逐渐站稳了脚跟,裴该还授以重任,使为幕府司马,实统大司马后军。陶士行的雄心壮志,就此重又泛起,心说廉颇老尚能饭,王翦白发灭楚,赵充国年逾七十,尚能为国守边,我身子骨那么好,说不定还能有七八年甚至十来年可蹦跶呢;且就时局而论,我之事业,当在中原,估计短时间内是回不去老家了。

既然如此,不如召一二子前来,任质于大司马,使他可以放心吧。

原本是这么计划的,但还没来得及写信叫儿子,新妾便又诞育一子。陶侃心说妥了,我就把这个小儿子养在长安城中,充作质,大司马乃可释疑也。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m.请大家关注威信“小 说 全 搜”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