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安只是微笑着与和他打招呼的
点点
,便站到了工作台前。
磨错。
这是最后的环节,也是最危险的环节。
取出玉瓶的半成品,场中半数
的目光已经若有若无地投了过来。
陆子安指腹在瓶身轻轻摩挲着,金丝虽然镶得很稳固,但是表面却还是不够柔滑的,有高低起伏,因此才需要
细打磨,将其与玉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取过一块细磨砂纸,慢慢地对没有镶金丝的瓶身进行着细致的打磨。
薄胎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
裂,可以说,磨错其实就是挑战极限的过程。
经过打磨的玉,会呈现出温润的光泽。
陆子安将玉瓶内部打磨光滑后,也做出了手感,才慎重地开始对镶嵌了金丝的瓶身进行打磨。
这技艺对匠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临
渊的感觉常使
知难而退,这和赛车、攀岩等极限运动所经历的心理压力很像。
抱着要把它磨
的态度,但又不能真的磨
它,要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很难。
陆子安的打磨手法又与其他
不一样,他并不会专注地对某一点进行打磨。
而是通过点、线、面的方式,对一大块瓶身进行划分。
而且打磨的时候仿佛毫不顾忌会不会用力过度,瓶身会不会碎裂,盯着那一处从各种方位一直对其进行打磨。
他的这个举动,让现场很多
都感到惊恐。
惴惴不安的
绪,像蛛丝一样,轻轻地、粘粘地纠缠着每个
的心。
应轩甚至产生了幻听,仿佛听到了玉裂的声音,紧张得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沈曼歌
不自禁慢慢站了起来,怔怔地看着陆子安。
打磨得多了,手指会泛红,指尖会有灼热的感觉。
做到此刻,陆子安完全是凭手和心的感觉在衡量其是否达标。
一处金太多了没关系,轻轻擦拭过后,便会呈现雅致的线条。
哪怕有时都听到玉瓶的响声了,他依然没有放弃。
不疯魔,不成活!
不到极致不罢休!
如果裂了,那就重
再来!
他绝对不会让不达标的作品从他指间产生!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磨完了一个又一个面。
终于,在所有
紧张恐惧的目光里,他磨完了最后一个面,轻柔地将玉瓶放正。
轻描淡写地扫了眼沈曼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