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荆楚帝国 > 第七十九章 筑城

第七十九章 筑城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水泥摆在一个小陶碗里,青灰青灰的颜色一如后世。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熊荆用手捏了捏,很细,有摸面的感觉,再捏捏碗底的,又感觉磨得有些粗。

水泥如果没有磨细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没知道,但不细的水泥总是不对,说不定房子造起来就塌了。可再想想,难道没有使用火就不能吃饭?青霉素没有发明就不能生孩子?根本不是。水泥,确切应该叫做硅酸盐水泥——

这是苏联的叫法,后因袭。一切高科技产品,如坦克、导弹、飞机、电报、计算机……等等等等全是俄国发明的,只是因为沙皇政府的腐朽和无能,这些发明统统都留在了图纸上。不过水泥很幸运,‘苏联的历史研究工作者,根据确凿可靠的资料揭露了历史的真实,已证实水泥是在1824年以前由俄国发明的……英国阿斯丁只是在1824年取得了专利权罢了……’

——更确切的说法应该叫做波特兰水泥,不是没有300目筛子就造不成的。

这是熊荆后世的记忆,当时忘了为什么会去了解水泥。但这种回忆让他有些不适:楚也好、秦也好、天下各国都好,吃饭前总要祭食。何谓祭食?祭食就是将一些粟米、菜置于案上一角,表示自己不忘前制食之恩德,故而每次用膳都要祭奠一下。

纯朴,后无德,熊荆念及此有些不适,又感觉沉重——他要祭奠的估计是全类。

“大王?”大王的手在碗里面捏呀捏,半天都不说话,陶述不得不低声想问。

“恩。”熊荆回过来,“有些磨得不细。”

“确实不细。”陶述重重点,“然臣等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更好的办法……”熊荆是来看水泥的,也是来想办法改变生产工艺的。“带我去看看磨盘。”

磨盘在混凝府内的一个工棚里,实际就是豆腐石磨的放大:两个直径约一米二左右的石磨彼此重叠,捶碎的生熟料通过上端的喂料石磨,以牛驱动。可能是水泥生熟料的硬度远胜于菽豆,一个稍小一点的石磨拆开放置在一旁,上面刻磨齿已经磨得很浅很浅了。

陶述道:“禀大王,石磨石质需坚,不坚便会如此。”

“一天能磨多少公斤?”熊荆不关心石质,他只关心效率。

公制度量衡已经在造府内部使用了,陶述答道:“一或有六十公斤。”

“六十公斤?!”熊荆先惊讶后如常。牛驱石磨,一天能有六十公斤已经不错了。

“敬告大王,臣已使遍寻溪水以建水磨,水磨定数倍于牛磨。”大王视察混凝府,工尹刀自然要陪同,玉府府尹也在,另外还有封以及司徒。封主管筑城,相当于后世的建筑师或总工程师,负责绘制图纸、计算物料,司徒则组织施工。

“数倍于牛磨?”水库还没建起来,熊荆尚不清楚水力的效率。

“然也。”工尹刀似乎做过了试验。“水冲石磨,其速六七倍于牛磨。磨全在转次,转次多了磨得便多了,故臣以为水磨一可磨三、四百公斤。”

“能磨细吗?”熊荆还是觉得水泥要细,但他暂时没有办法定义要多细。“去拿游尺来。”

游标卡尺的度能达到005,那就以005来定义水泥的粗细。卡尺很快就送来了,然后面面相觑的臣吏和工师傻愣看着大王用卡尺去量那些水泥末。

“生熟料都必须在01毫米以下。”熊荆凭借自己的手感判断标准。这种做法与19世纪判断水泥质量完全一样,那时候也只能靠手指捻水泥末。

“唯!”陶述等立刻答应。一切皆有定制是造府自去年以来的规矩,事做不成做不成是另一回事,可规矩就是规矩。

“我以为,可以用风谷车来筛选末。”熊荆再道。

造府木作区今年又新造出两件东西:其一是独车,其二是风谷车。风谷车根据重量去除稻谷中的杂质、瘪粒和秸杆屑,那以同样的原理,小于01的生熟料末可以被风吹走,剩下大于01的末则会进下一个磨盘继续磨,直到被风吹至合格的通道,送去煅烧或者包装为止。在熊荆的想象中,这是一个三磨甚至是四磨的筛选体系。

只是即便是这样严苛的标准,他说要求的水泥细度也不过在60平方—120平方千克(01-005)之间,大约是19世纪末期的水泥细度标准,二十世纪初粗磨水泥的细度达到了200平方千克,后世中国普通水泥的细度标准则为300平方千克。

水泥细度关乎混凝土强度,但先不说熊荆没有更好的磨制工具,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水泥细度如此规定,而磨制动力可以是水力,但最好是蒸汽机,只有蒸汽机才能实现水泥的大规模生产。

想到蒸汽机熊荆就看向工尹刀、玉尹两,纽卡门式的蒸汽机已经在造了,瓦特式蒸汽机需要高度镗床,据说这种镗床在加工72英寸(182)大小的金属工件时,其误差极限不超过‘一枚薄薄的6便士银币的厚度’。

6便士硬币有多厚,熊荆不知道,但这必定是非常小,不然不会以此作为比喻。镗床是个难题,再就是轴承。玉府最开始用钜铁造轴承,而后又用青铜,青铜要比钜铁耐磨,制造的滚柱轴承勉强可用,但这是车,蒸汽机如果转起来,石磨转速肯定要比车快,轴承能撑得住吗?

大王直直的看着自己,工尹刀、玉尹两当即背心冒汗——有太多做不出来的东西了。如果大王在胡闹那他们自然是心安理得,可大王根本就不是在胡闹,所造的东西皆是国之重器,事关民生社稷,他们怎能不背心冒汗?

“水泥磨起来麻烦,煅烧呢?”熊荆的目光终于收了回去,开始问煅烧事宜。

“禀大王:煅烧尚未完全把握。”陶述实话实说。“类于冶铁,烧一次则需停火。每可烧四百公斤。烧熟之后熟料结于炉砖之上,需捣碎方可取出。”

“哦。四百公斤。”煅烧效率看来不低,最少是够用。“那要多少焦炭?”

“大概也是四百公斤。”陶述答道。“臣自会与钜铁府商议,设法改进熟料火窖,如此烧烧停停,最是费炭。”

“那就设法改进。”水泥窖熊荆有些印象,水泥厂长筒一样立着的应该就是水泥窑。这只是外观,里面是怎么运作的,他半点也不知道。“水泥使用如何?”熊荆再问。

水泥生料配比不知道,没有做过泥水匠的熊荆水泥使用配比也不知道,这也要靠混凝府用穷举法试验。好在他知道混凝土不过是水、水泥、鹅卵石,还有沙子。

“大王请。”磨房看过了,现在该看水泥成品了。

十几根半高、一粗的混凝土柱子立在混凝府院子里,几根配比不良的柱子根本就未能成型,敞露出里面用麻绳捆扎的钜铁条,另外几根已经开裂,鹅卵石和钜铁条若隐若现,最后剩下的几根则饱受凌辱,身上或被捶裂、或被拉弯。

“大王请看。”陶述指着其中一根被捶裂的混凝土柱,“此或是最善者。”

最善代表用水泥最少,相比于沙、石,水泥最贵。熊荆抚了抚,问道:“用水泥几何?”

“其重不逾两成。”陶述说了一个数字,这是水泥重量比例,熊荆对此全无概念。

“可否筑城?”熊荆问向封和司徒,他们是筑城专家。

“大可筑城!”封五十岁上下,穿的是大夫服,但说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