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名流大儒面前提一句为他扬名,但更多的是要他拿出切实的东西出来,让
知道他有真材实料。
谢铎又道,“我已与一些旧友探讨过你的书,都对你很有期待,便商量好,凑一些银子,重新将书刊行……刚开始也不需要印太多,主要是送给南北两京的儒学名家以及朝中大员,有我出面,他们会赏脸的。”
沈溪起身行礼:“学生何德何能,能令谢师为学生刊书奔走?”
谢铎笑道:“这也算是机缘巧合吧,谁叫你我之间有缘呢?你虽然年少,不过你我相识时
非短,你如今有了一些成就,将来在官场上必然大有作为,但现在你光华不露,说是一块璞玉也不为过。”
沈溪听了不由大为感动,谢铎本身没什么钱,居然为了帮他主动出资要帮他重新刊印《阅微
堂笔记》,还要利用他的
脉资源,帮他在儒学界扬名铺路,这是怎样的
分啊。
与谢迁相比,虽然谢迁对他也有诸多帮助,可利用的成分终归多一些,没有谢铎这样不计回报。
沈溪道:“刊印书稿方面,谢师毋须担心。学生主要是恳请谢师为书作序,然后对各篇文章做一些粗略的点评!”
“好,好。”
谢铎老怀大慰,显然为《阅微
堂笔记》作序以及批注,他早就想过了。
本来一本类似于志怪小说文体的书籍,就算刊印后也不会在儒学界引起多大的轰动,不过有谢铎这样的名家作序,还对每一个篇章进行点评,儒学界就会重新审视这部书当中所蕴藏的内容,无形中将书籍的档次拔高。
谢铎跟沈溪说了说出书的细节,又道:“老夫请几位旧友,让他们一同作序以及点评好了,回
我让子元过来一趟,有事
他会对你说。”
谢铎
中的“子元”,是兵部员外郎何孟春。
何孟春是弘治六年进士,后来官至吏部侍郎,是嘉靖初年大礼议中被革职大臣之一,为
刚直不阿。
何孟春同时也是茶陵诗派的代表
物,他是湖广郴州
,少年时在李东阳门下求学,谢铎也曾教过他学问,弘治六年中进士,算是谢铎半个学生。
沈溪马上感觉到谢铎到京城后的诸多好处,不说别的,有了谢铎帮忙,沈溪在儒学界扬名的速度加快不少。
都说物以类聚
以群分,以谢铎的
品和见识,跟他
往的
无不是朝廷大员以及名流大儒,有谢铎代为引介,那沈溪在朝堂中便不再只是个遭
妒忌的“大明朝最年轻状元”,而可以结
到一些有才能和见识的大臣,建立起自己的
脉。
“此事如此便说定了,老夫也该回去,年老后为
师长,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你有时间的话去国子监走走,跟老夫叙叙话,到底你身兼翰林修撰,在国子学进出应该很方便。”
谢铎与沈溪一同往外走,谢铎又道,“近来太学之中,有一名学子,名叫严惟中,才学颇为不错。你在太学供学有半月多,应该认得才是。”
***********
ps:第三章到!
天子大半天都在整理大纲,规划后面的
节,到现在也未搞完,因此今天就这三章了!继续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