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寒门状元 > 第六六三章 榆溪之战(上)

第六六三章 榆溪之战(上)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行军打仗讲究的是一鼓作气,沈溪之前给官兵做了战前演讲,的确鼓舞了军心士气,可随着低效率的老牛拉慢车,官兵又花费大量体力推拉车后,到后来号子声稀稀落落,最后微不可闻。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大,何时才能到榆溪河?”

宋书骑在马上,有气无力地问沈溪。

牛车队伍的行进速度的确很慢,差不多是正午时分出发,沈溪粗略估算了一下时间,到河岸差不多要走一个半时辰,再加上路上整顿队形的时间,估计要到申时末才可以抵达,也就是黄昏时分。

“不远了,就在前面,大家伙儿加把劲!”

沈溪坐在牛车上,抬看着左方天空中悬着的太阳,虽然依然有些寒冷,但总的来说,天气不错。

沈溪暗自嘀咕:“今天好像是休沐,如果不出京的话,这时候我不是应该留在家里躺在上,靠着韵儿或者是黛儿那香的身子,悠闲地看书或者是小寐一会儿吗?”

越是危险关越容易去想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东西,而亲是沈溪最值得珍惜的记忆,哪怕功成名就,也不过是为换取平实的生活。

沈溪突然发觉,其实自己是个非常容易满足的

可惜发现的地方不太对……

“大,前方发现鞑靼的斥候!”

牛车队伍缓缓前行,配属给车队的骑兵不断侦查敌,把第一手报源源不断送到沈溪手里。

“再探!”

沈溪对于鞑靼的斥候没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实际上,大明边军的夜不收已经算得上是锐,但如果迎撞上鞑靼的斥候,相等兵力的况下不是鞑靼斥候的对手,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发现对方后远远遁开,由上官来决定下一步行动。

走得慢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官兵们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退,刀没架在脖子上也就忘了害怕,那些京营兵又恢复了送炮时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有开始抱怨:“他娘的怎么还没到?”

“准备放炮!”

沈溪突然从牛车上站了起来,举起手上的旗子。

其他牛车上坐着歇了许久的炮手见到令旗举起,匆忙爬起来装炮,宋书向四周看了一圈,没发现有何异常,不由策马近前向沈溪问了一句:“大,可是见到鞑靼了?”

“第一炮……放!”

沈溪没有回答宋书的问题,这会儿他心里琢磨的是:再这么下去,士兵们都懈怠了,先放一炮振奋下士气,顺带也能试试这牛车放上火炮的想法好不好使,别等到了战场才发觉是纸上谈兵。

“轰轰轰!”

炮声不是很整齐,但大致保持一致,一炮放出去,把四周的骑兵吓了一大跳,战马纷纷嘶鸣起来。

“大,您这是玩火啊……炸到自己怎么办?”宋书想到前面还有己方骑兵,担心不已。

沈溪没好气地道:“出发前我就告诉他们尽量往两翼散开,要是这会儿还被炸着,纯属活该!”

火炮下去,官兵们的战意又上来了,士气大涨。

“吼吼吼!”

许久没起来的号子声,又跟着响起。

……

……

太阳西斜,榆溪河北岸杀得血流成河。

这是大明与鞑靼这一年多来的战事中,厮杀最为惨烈的一次。

刘大夏所带边军虽然比不上大明开国时间的百战兵,但刘大夏懂得用兵之道,在被鞑靼突然出现并实施包围的况下,能组织起严谨而有效的防御,并且趁着鞑靼立足未稳,顺利突出重围,在撤军过程也能做到有条不紊,且战且退,未见有何纰漏,足见其用兵之高明。

但越接近榆林卫,官兵们越懈怠,战意直线下降……许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城池保护下,好好地喘一气,不再像现在这般随时挣扎在死亡线上。就在这个时候,鞑靼展开了最猛烈的进攻。

大明出击边军面临的局势迅速恶化。

在没有退路的况下,除了少数自己找死的逃兵,刘大夏所部一万多兵马,基本能做到步调一致,齐心迎战。

战况极为惨烈,才半天时间刘大夏部已经出现大面积死伤。

“大,为何迟迟不见榆林卫援军?”刘大夏身边,已经没多少可用之,这一路撤退,折损不少将校。

刘大夏在心中估算了一下,出征时的一万三千多兵马,这会儿能剩下**千就已经很不错了。

“榆林卫也没多少兵马,毕竟镇守长城关隘也很重要。”

此时刘大夏依然保持谦谦君子的作风,帮保国公朱晖说话,但他心中早把这个窝囊废的祖宗十八代都给骂遍了。

“大,骑兵已经查探过了,前面五里即是榆溪,但并未见到浮桥和舟楫的踪影。”

传令兵把消息上报刘大夏,刘大夏一昏,差点儿一从马上栽倒下来。没有浮桥和舟楫,意味着所部兵马要么沿着榆溪河往上游或者是下游走,寻找浅滩处渡河,要么只能困守岸边背水一战。

刘大夏心中哀叹:“可惜我不是韩信,对面也不是赵王军。”

鞑靼究竟来了多少骑兵,根本数不清,因为鞑靼南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劫掠,再加上鞑靼内部分成不同的部落,由部落自行控制自己的军队,所以显得非常杂,也不知道哪支兵马是鞑靼的主力,想要偷袭对方的王帐谈何容易?

硬碰硬的话,大明军队实在没有胜算,只待己方疲力尽,鞑靼重骑兵一个冲锋,失败便是注定的事

如今的大明军队更适合守城,而非攻城略地,这也是长久以来据守边关要隘导致的恶果。

大明开国之初那些名臣良将,早已作古,如今只能靠那些世袭的军户来镇守边陲,但问题是既然得好得歹都一样,那些端铁饭碗的将领自然没心思钻研如何才能打好仗,兵书韬略一概不学,兵也不练,导致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鞑靼骑兵如疯了一样地反复冲击大明军队用和盾牌组成的防线,只要哪里出现缺,就是数百骑向这个缺发起突击,大明军队这边只能整体后撤,再次把防线扯平,留在阵地前方的是几十上百的尸体。

最初杀戮距离刘大夏有些遥远,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刘大夏的中军大旗也经常被鞑靼骑兵袭扰。

“鞑靼的战斗力果真非同凡响。”到了这个地步,刘大夏也不得不长敌的志气和威风。

随着时间流逝,大明军队依然是一边抵抗一边有计划地向榆溪撤退。

大多数边军将士都知道身后就是榆溪,过了榆溪七里就能回到长城内。进长城后再走八里,便是延绥镇驻地榆林卫城,所以这会儿他们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斗志,不断地挥舞手中的兵器。

但是,等大军撤到榆溪时,望着宽阔的河面,大多数腿都软了。

不是说好了有援军,还会有浮桥和舟楫方便我们过河吗?

就在此时,河对面有穿着大明边军装束的骑兵往榆溪而来,但只是在很远的地方看了几眼,便策马而去。

榆溪河北岸的出征将士一边骂娘,一边把况通知刘大夏:“大,河上什么都没有,也不见援军,我们可能回不去榆林城了……”

当刘大夏获悉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