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元钱。然而,其中一个
肯定会动一下歪脑筋:“如果对方估价100元,我估价99元,那么航空公司会认为我是诚实的,我就可以得到101元了,而对方只能得到97元。”另一个
其实也想到了这一点,因而两个
会不约而同地写下99元,其结果就是,两个
各得99元。
有趣的是,如果两个
都想到了对方也会写下99元,那么每个
都会发现,把自己的估价重新提高到100元是无益的,但是把自己的估价减小到98元,会让自己的收益从99元提高到100元。结果,两个
都会把估价改为98元。总之,两个
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管对方报多少钱,我比对方少报1元总是最佳的选择。于是,这种恶
的心理战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每个
都推出,自己应该把估价从3元改为2元。到了这一步,两
终于不再有争斗,于是就得到了刚才所说的答案。
如果这个时候有个
站出来说一句:“你们两个这样恶
斗争下去每个
都会拿到最少的钱。”这句话看似是一句废话,实际并非如此,这会让两
达成一种共识,不再继续争斗下去。
再者说,让10个
玩一个这样的游戏:给每个
都发100元钱,然后每个
都可以选择捐出一部分钱;筹到的捐款将会用于投资,最后将会收回双倍的钱,并且均分给所有
,即使大家出的钱不一样多。最好的结局固然是,每个
都拿出100元,最终每个
都会得到200元。
但是,理
的决策者会这么想:“如果我只出99元钱,那么用于投资的基金就只有999元,最后大家将会获得1998元的回报,;但是,别忘了我手里还有1元,因此最终加在一块儿,?事实上,如果我
脆一分钱也不出,我就能坐享180元的回报,我手里将会拥有280元!”如果每个
都是绝对理
的,那么每个
都会发现,自己比别
出的少,总能让自己更赚一些。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每个
都不愿意拿出一分钱!
在生活当中,这样的现象也很多,比方说中小学生补课的问题。最好的
况应该是,每个学校都不补课,这既保证了公平
,又减轻了孩子的负担。然而,每个学校都会想,如果别的学校不补课,我们学校哪怕只补一个小时,我们就赚到了。当然,等到所有学校都意识到这一点后,每个学校都会争着再多补一个小时。其结果就是,每个学校都在没完没了地补课,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悲惨现状。
在博弈论中,如果玩家们都做好决策并把所做的决策公之于众后,每个玩家都发现,单方面地修改自己的决策不会让自己更赚,我们就把此时众
的决策叫做一个“纳什均衡”。这是以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的,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应该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所以说,研究博弈论很容易把自己搞成经病,很容易陷
思维的无限死循环中,而且越是聪明的
研究博弈论越容易被关进
病院。
刘猛最后说道:“回到我们蓝眼睛的问题,也就是说:**师说完那句话之后,第101天,所有蓝眼睛的
都会发现自己是蓝眼睛而集体自杀,第102天,剩下的900个棕色眼睛的
因为蓝眼睛的
死光了,也就知道了自己眼睛的颜色也会集体自杀,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岛彻底灭绝了。”
韩衍敲了敲脑袋,只觉得很肿胀,不好意思道:“刘猛教授,我的
好疼,需要回去休息一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