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皇明皇太孙 > 136 拱火

136 拱火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对于文官来说,两宋时期的工作环境是最好不过的,文官们的地位和权势也是最让他们心动的。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他们可以将武将看做走狗,可以随意的呵斥、贬戍,也别管什么柱国大将之类的,武将在文官的眼里根本就没地位可言。

而且在两宋时期,文官集团就算是内斗的再厉害,很多的时候也是可以让皇帝低、退让的。

但是在经历了元朝时,文官的地位就直线下降了。到了大明后更是不堪,当今天子将文官视作普通吏员,没有什么优待不说,还经常打压。文官们动不动可能就被杀、抄家,所以现在很多的世家子弟不愿意当官。

文官们的地位低,工作的环境差,但是依然不影响很多还是想要往朝堂上爬。官本位的思想在这呢,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确实是想要做些事,青史留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还有不少文官还在试图努力的挣扎,想要为了士林的名声,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抱负。责任感也有的,毕竟当今天子不厚待儒家,太孙也展现出来了这样的趋势。

早起的朱雄英在练琼琼的伺候下洗漱结束,然后和大朱碰,一起去上朝。

大朱心不错,对朱雄英说道,“今你先不要开,看看你皇爷爷,他那边有指示你再开。也不要和那些文臣一下将事弄僵,稍微留点余地,给他们些难堪就好。”

朱雄英乖乖点,他有了被当枪使的觉悟,这就是他上朝的重要原因。

那些文臣们如果知道这些,肯定要觉得失去了全部的希望。皇帝不厚待儒家,太孙看起来也对儒家不是特别亲近。本来觉得有些希望的太子,实际上骨子里也是不信任儒家的。

不能说天塌了,但是那些读书如果知道是这么个况,就算不崩溃的话,也会觉得他们以后的抱负很难施展。

就目前的况来看,当今天子的权威太盛。好在皇帝不再是春秋鼎盛,说不定熬个几年就可以改朝换代。但是现在再看看呢,说不定太子登基后也是差不多的况,当今太子的手腕也是让不少文臣心惊胆战的。

大朱一副儒雅的样子,站在文臣班首。朱雄英看了看,本来是站在大朱身后的,可是又挪动了位置站在了武将那一班的首位。

大朱‘不悦’的瞪了一眼朱雄英,御史们记下来这些。也只是记下来而已,他们期待的太子呵斥太孙的景没有发生,太孙这样有点不遵礼法的行为他们也不好挑刺。

到了奉天殿,大朱自然的开始主持朝政,老朱只是坐在龙椅,很多的时候朱雄英觉得老朱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很多的事,其实都是按照大朱的意思来办。

就在这个时候,礼部尚书任亨泰出班了。这是洪武二十一年状元,母亲是色目,妻子是蒙古,才华确实不错。

“陛下,《汉书》有云,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任亨泰开,对老朱说道,“制定学官考课法,颇为急功近利、失了读书的本义。”

翰林学士刘三吾也出班了,“陛下,考课法非取才之道,读书当修身养。朝廷招贤纳士,也不该是凭当庭对话或一篇文章来评定,这样有失偏颇。《礼记》曰,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如今考课法一旦施行,这州、各府,必然只教做文章的读书,失了本义。”

这个七十八岁的老是很有才华的,算得上是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这是元朝遗臣和宿儒。就算是老朱,也常向他请教治国安民之道、选贤任能之策,并委以刊定典章礼制以及取士之法的重任,

朝堂上不少文臣在这个时候也纷纷出班,看起来是在争论考课法的事,觉得对州、府、县的压力太大,会让一些读书失了体面。

但是这里面,多少也是在为这些读书争取待遇。

朱雄英听着,他其实不喜欢八取士。但是这些文官的意思就很好,大概就是不要给他们任务指标,读书的事不能急功近利、应该优待,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来名仕、君子。

应试教育什么的,朱雄英确实不喜欢。但是朱雄英也明白,应试教育相对来说是最公平不过。科举其实也是一样,根本不要说什么真正的公平,能够选择的也只是相对公平。

现在这些文们又开始闹幺蛾子了,看起来是根本没有记住两宋时期的党争。看起来,这是很想要提前将东林党这些给弄出来,来些清谈之类的。

“敢问任尚书,什么样的读书,才是于国于民又大用的读书?”朱雄英开,毫不客气问道,“倒是有些名仕,清谈阔论倒是厉害,眼高手低的连一县之地都做不好。还有些风流名士,一篇诗文、词曲,便是治国能臣?”

任亨泰表一涨,随即赶紧说道,“太孙殿下此言偏颇,确有一些读书附庸风雅......”

“风雅?”朱雄英嘲笑起来,说道,“本宫倒是记得,陛下三令五申,官员不得狎。如今这应天府,青楼伎馆倒是一些才子最多。才子佳倒是美谈,是吧?”

刘三吾这个时候也站出来了,说道,“太孙殿下,《论语》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实对于刘三吾,朱雄英是没有多少意见的。这位老先生是真的有才华、能力,粗豪中甚有真气。这位老先生,大概也属于那种传统文的典范。

只是朱雄英看不上一些看起来是读书的读书,那些可没有真正的修心养。那些读书,只是为了爬上高位。未必是想着为国为民,而是鱼百姓或者只是想着留个清名。

朝堂上开始吵闹起来,其实也不需要朱雄英真的下场去舌战群儒,在他表明了态度后,一些勋贵、文臣,一个个的也迫不及待的下场。

高坐龙椅的老朱只是听着,站在丹璧前的大朱时不时的打个圆场、偶尔拉拉偏架,也就差不多了。

既然开始了争论,自然也就意味着很多的事现在一时半会儿的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接下来,少不了是继续要吵下去,估计还要继续吵一段时间的。

朱雄英是真的不打算参与这些事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点起了这把火,他只需要确保朝堂上大家开始关注这些事就好。剩下的,全身而退就行,自然会有去闹。

不错的朱雄英还是继续扮演着自己可有可无的皇太孙角色,跟着老朱和大朱进一步的学习处理朝政的事。少不了的自然也是在遥控指挥北平的事,他现在不在北平,但是小弟在那边呢,而且心腹也在那边。

老朱的心很好,因为朝鲜上了国书。为了打击倭寇,李成桂下令派遣五万大军进东瀛。

老朱投桃报李,先是礼部以圣旨答复:“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虽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谲诈,福愈增焉。尔礼部以示朕意。”

随即在李成桂再次遣使后,大朱代拟圣旨,“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高丽现在不合适了,应该称为朝鲜了。但是这个朝鲜,老朱可没有列不征之国,也没有给李成桂‘体天牧民’的权利和名义,这就是为子孙留下了施展的空间。

朱棣这个时候大概是高兴的,冯胜也是高兴的。有着朝鲜五万兵马的加,这些炮灰可以去攻击东瀛的一些地方,大明也不会被动的只是守着银矿了。

冯胜为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