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当时的潘地亚。关于这一点英国学者john e. hill在翻译《魏略》的时候也持相同看法。
8.1. the kingdom of panyue 盤越[p’an-yueh]= pandya – is also called hanyue wang 漢越王.
“pandian kingdom.– this was pāndya, the southernmost, and traditionally the earliest, of the three tamil states. roughly it coincided with the modern districts of tinnevelly and madurā; at the time of the periplus it extended beyond [sic] the ghāts and included travancore. the capital, originally at korkai had been removed to madurā( 9o 55’ n., 78o 7’ e.).
以后讲到翻译对著作的影响的时候我们会再次回味这一段,英译魏略和魏略本文也是别有不同的风格。
而某些中国学者被“与益部相近”这一句误导,认为该国应临近四川。这是断章取义的结果。
首先,这句话大多数时候被错引为“与益都相近”,且不引其后“其
小与中国
等”一句。益都是地理概念,益部是族群概念,这两个概念不完全等价。这句话说得是那里的
和四川
体型相近,都比较矮小而已。史书的确也曾提起蜀商经常来到这个国家,但显然两地不相毗邻,“蜀
贾似至焉。南道而西极转东南尽矣。”又是极,又是尽的,这是走了很远的路,按照地图来看这个路线正好是沿着海岸线走的。如果盘越国在今孟加拉,那么出了五尺道就到了,拐那么多弯
嘛?
盘越国
多为南岛
,既越
民系,又名汉越王。从这两个名字可以推断出,他们在当时是与中国越民有联系的,至少通商存在实锤。中国古代有昆仑
的概念,所谓昆仑
指的便是南岛较为矮黑的
种。这个概念虽然有一定歧视,但却反映了越
也是来源于泛昆仑支系的事实,从扶南王族(古龙氏)到台岛原住民(昆仑族),都有昆仑崇拜,神山崇拜。这也是三山文化起源说的一个证据。越
在上古大洪荒也是通过避难昆仑挺过去的,后自川滇出山(有史前文化考古证据)。
本作中天竺数学家阿耶波多的故乡阿诗波,毗邻钻石产区歌箜答。本作称他为盘帝国
,其实就是指潘地亚,盘越国。北魏时期潘地亚已亡,只余下一个小邦。而阿诗波的地理位置在极盛时期的孔雀王朝与潘地亚的
界处,理论上两地还有些偏差。但作为串联知识点的素材,就这样处理了罢。所谓盘帝,不但是更近似潘地亚的对音,也是为了扣中之前关于帝盘古来自越
文化的命题。之前笔者否定了盘古天竺来源说,那么写到这里笔者又要说回来,如果将盘越国也作为越
文化延伸来看的话,那么盘古天竺说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这就和我们某个邻国将孔子,七闽,齐鲁,鲜卑故地都算作自己曾经的“故土”一般,如果你能理解其后的文化背景,那么这些说法也不能算是全错。只是源
终究是源
,结论不能本末倒置。
说道这里,我们可以再回味一下神猴哈努曼的故事。作为熊猫
的盟友,征服了南印和斯里兰卡,这不就是昆仑越
支的扩张路线么?因为南岛
在体态上相对矮小,
瘦,有肤色,因生活习惯关系晚年多有佝偻……嗯,神猴……猿公……越
……哎?怎么又是一个一致
非常强的传说体系?
天竺说道这里,已经差不多了。笈多这一朝没什么可提的,本来不想说得太细。只是本文发生年代对应在天竺就是笈多朝时期,而且之前在正文里也提到过一些,所以我们只点出一些关键知识点。
关于笈多王朝世系,某百科的记录简直不能看。如果本文与某百科有出
,不用怀疑,本文至少是有考证过双语文献的。公元500年前后,笈多王朝的国王是幼
王(narasimhagupta)。幼
王时期天竺遭到嚈哒的大族王(mihirakula)
侵,将笈多王朝压缩到恒河流域,这段历史是记载于《大唐西域记》之中的。所以战斗双方国王都有中文的正式命名。本作中阿耶波多作为笈多使臣向大魏求援,所有的时间点都合拍,最重要的是,阿耶波多的著作《阿里亚哈塔历书》成书与497年,正是本书中该次出使的次年。阿耶波多的这一本历书在印度的天文,历法,术数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突
。为什么年方二十的小伙子突然开窍引领了一国智商,会不会是他遇到好老师了呢?其实这本历书究竟什么水平,咱们之前也介绍过,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从来不怕横向比较。如果你觉得不以为然,请先确定你读过的本国经典是不是够多,确定你的主要知识点是来自原典还是公知自媒体。如果你连读古文原典和外文原典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你究竟是怎么比较的呢?还不是只能道听途说?在自媒体平台上,我能找到100篇a比b好的文章,就能同样找到100篇b比a好的文章。你究竟要怎么分辨真伪呢?不如跟着笔者的方法走,坚决不信没有原典的文章,对于引用的原典,也要查证这个原典靠不靠谱,引用者有没有全引原文观点,才能判定该说是否可信。
p.s.《三国演义》的艺术源
是陈寿《三国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志》以魏为正统,四夷倭
传都列
魏书。而崇刘论调自习凿齿始。其《汉晋春秋》的写作方法与《世说新语》《英雄传》等书无异,裴松之对之多有诟病。可见崇刘一说当时并非主流。元曲中三国故事已经基本可见雏形,影响力最大的是虞氏《全相三国志评话》。这本评话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着
渊影响。本书虞氏横吹曲词或为评话前身。
张飞杠九将,见演义第四十二回。九将,先有文聘,后有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合,许褚,在加上夏侯杰(本作夏侯霸,出了一个大bug,被后
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