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荒城遇涝,庄稼连片病死,大
们自身难保,小孩个个饿的两眼冒光,不少孩子偷偷吃过此物,此后竟接连患上奇病,有的脑袋变形变异,肿胀过度,有的再也没有长高过,还有的活着活着,突然就死掉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沟里的小泥蟹,成了一种比瘟疫还可怕的东西,孩子们总对之避恐不及。
翠晴的阿娘吃过。
据阿娘说,那年夏天,她也是饿极了,饿到身体轻飘飘的,感觉四周全是巨光……
阿娘对饥饿的回忆,是她对童年惟一的回忆。
那年阿娘五岁,外婆将她背到苞谷山上,搁进尖顶
棚里,
代她照看苞谷,以免被猴子偷光。
外婆走时只留给她两片竹块,若见到野鸟或野猴前来,要用力拍响,好将它们吓跑。
开始几天,外婆还
前来送饭,后来变成三天一次,每次多带些
粮,再后来,阿娘也记不清外婆到底有几
没来了,饿得两手发颤的时候,她倒在了泥地上。
肚子先是酸过,难后是疼,疼到最后就成了乏力,躺在一处便一动也不想动,也不管手里摸着的是什么,只麻木地往
里送,这才渐渐苏醒过来。
那天下午,阿娘吞下了一整块泥土,吃了一只蜗牛,一片蛤蟆
、一只蚱蜢和一只泥蟹。
甫将泥蟹送
,只觉得又疼又咸又腥,紧接着是甘美的甜与香,一下击中她的脑袋,抬手一看,小泥蟹钳
了她的右手食指,她本能的吮了一
自己的血
,
里的泥沙味登时就淡了不少。
她坚强地活了下来,多亏了泥蟹与
苞谷。
苞谷成熟后,外婆总算想起还在山上的她,又像上山时那样背着她下了山。
那一年苞谷收成很好,但因为每家每户的收成都很好,仍旧卖不出价,阿娘家里还是很穷,而幺舅已经会走路了。
阿娘偷吃过小泥蟹的事,从未向外婆吐露。
而外婆把阿娘遗忘在苞谷山上的事,就像那次的遗忘一样,从未承认有过。
路过一丛野薄荷,崭新的
叶在河风里飘飘摆摆,翠晴伸手折断一截,塞进嘴里嚼
,味道冲,又带着熟悉的香甜,是家乡的滋味没错,她微微一笑,继续朝前走。
不论是铁线蕨,还是小泥蟹,传说都不准确,都更像是大
为了吓唬小孩而瞎编的故事。
可无论真假,都不影响它们在这个荒谬的城池里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受传说庇佑,这里的孩子很少敢在夜里上山,怕吸血虫,更不敢私自下水,怕变丑或长不大,总归替大
们省了不少心。
一条黑色蚯蚓蠕行在道中央,爬得像蛇,无
敢踩。
在荒城,百蛇受
敬仰。
一整年的光景,大小蛇类全部豢养在蛇神祠里,由蛇倌照料,唯到爬蛇节才能出来。
那些蛇倌要么身带残疾,要么是犯过罪行的
,在城中并不体面。
而同样来自蛇神祠,与面容神秘的蛇倌相比,抬像
却要威风凛凛的多。
抬像
共有八名,每一年都由祠主持亲自选定,要求必须身强力壮,无病无疾。
到了节庆那一天,由他们将巨蛇神的神相从祠中抬出,再请上神轿,在锣鼓喧天中,百蛇开道,八位抬像
威风凛凛的摇晃着威风凛凛的神像四下游行,热闹够了,才将神像送回祠中。
曾经发生过节庆当
抬像
当街
毙的惨况,引发的动静实在不小,令大家感到惶恐不安,害怕这是什么猛烈的恶兆。
直到次
,城主颁下新令,四下召告,禁止任何
踩踏蛇神祠的门槛。
所有
恍然大悟,且信以为真,只道巨蛇神果然灵验,对亵渎它的
从不心慈手软。
从那以后,荒城的传说,又多了一个。
“木莲酪绿豆汤,凉
拌年糕。”
其实应该是木莲酪、绿豆汤、凉
、拌年糕四样吃食才对,可济大娘为了省事,总是两样东西、两样东西挨着喊,倒显得别出新裁。
这叫唱声,她听了有十七年,时隔十年再次听见,仍亲切无比。
记忆催促,她不禁加快脚步,快速穿过失修的城门。
济大娘的甜水摊,长年摆在同一个位置,下雨时,会支起一个橙色的
棚,保管大老远的
都能瞅见。
那种特别鲜艳的颜色,是用木莲杆子染出来的。
木莲是一种很罕见、很难家养但并不昂贵的花,只生长在
净的活水塘里,只在夏天开花结果,不能直接照到太阳,又不能完全没有太阳。
这种花的根系很长,直
淤泥,常常会吸引大片螺类吸附,想吃泥螺时,只需顺着花根往下摸,简直要多少有多少。
荒城
不吃小泥蟹,却喜欢同样活在泥沙里的泥螺,关于这桩怪事,她至今犹未能想通。
木莲的花径虽可染色,固色却很差,不论上在什么布料上,没过多久总会退得稀里糊涂。
可如果只用于染
,也就无所谓固色不固色了,济大娘懂得就地取材,真是个
明的生意
。
将木莲的花瓣摘下,文火熬煮两个时辰,自然放冷,便可得到晶莹成块的木莲豆腐,舀
碗中,掺
羊
、稀糖浆与冰块,就成了生津润肺的木莲酪。
虽然费工费时费料,可一碗木莲酪的价格也不过二铢,比白菜的价格还要贱,饶是如此,十岁到十七岁,她饮过的木莲酪也不足十碗。
木莲酪是只属于荒城的特殊至极的解暑佳物,这是她后来十年行遍天涯海角得出的发现。
正因如此,此刻的她才急不可待。
“大娘,来一碗木莲酪,一份豆
糕。”
济大娘的拌粘糕一般有两种吃法,稀蜜糖或黄豆
,二选其一。木莲酪本身就是甜的,若是选择蜜糖味,两者相撞,反倒不美,所以她挑了一碗豆
糕。
济大娘正埋
堆碗,听到招呼声后抬起脸来,微微诧异了一会儿,咧嘴答应:“好咧。”
一瞬怳怳,脑袋发胀。
居然,冲她微笑的
并非济大娘。
“回来啦?”接替济大娘的,是她的大
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