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己身边没有什么顶尖的谋臣军师出主意,但至少还有一个王家的老前辈。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杨默回来的第一天晚上,就悄悄的去拜见了王夫
。
将路上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王夫
对荀彧的挑拨离间不以为意,反倒是对曹
很有兴趣。
兴趣的点也相对比较奇怪:曹
是不是真的喜欢
妻。
这也是促使杨默打算让王营找三十个少
陪曹
的原因——要验证一下,
妻,究竟是不是曹老板的最
。
而王夫
对杨默的建议,也很简单。
在她看来,李家和朝廷妥协,是一定的。
天下大
这种事,并没有因为陨石砸死了北隋的文武大臣出现。
出乎王夫
的意料。
穿越者虽然遍地都是,但随着杨芳在严嵩的辅助下,稳定了朝局,这些穿越者并没有闹出什么花样来。
王夫
也一直在分析到底是因为什么愿意,导致自己之前误判。
分析过来,分析过去。
得出主要两个原因:第一,北隋的根基比较稳,虽然有天灾
祸,但对于一个上升期的帝国来说,这些还不足以动摇根本。
第二:穿越者太多,内部之间内卷很严重。
比如,凉州、并州等边陲之地,之前一直都是朝廷的心病。
这两地的势力太过分散,朝廷的力量比不过当地的势力,导致很多时候政令不通。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这些势力造反,每年还要出钱安抚。
派去的官员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当地各方势力,一起抵御匈
的侵略。
董卓穿越过来之后,不到三个月,靠着强悍的武力和李儒的计策,直接把各大势力灭了,更是把一直侵犯边境的匈
打的丢盔卸甲。
统一了并州和凉州军务和政务。
直接解决了朝廷几十年来的心病,更是省了一大笔军费。
而董卓居然傻傻的相信了朝廷的话,带着李儒去了朝廷。
严嵩弄死董卓之后,李儒投降,凉州和并州两地,直接回到了长安的控制中。
再比如,齐州的曹
,直接解决了齐州附近的匪患问题,顺便为了扩充实力,勒紧裤腰带收拢灾民。
剿匪,没问朝廷要钱,救助灾民也没问朝廷要钱。
搞定齐州之后,还主动归顺朝廷,愿意听从朝廷的领导。
长安那边只是付出一个公主的代价,就搞定了几十万贯都摆不平的事。
现在齐州的曹
又被太原的杨默给绑架了,以至于齐州现在压根就没有任何
力发展扩大。
朝廷都不用考虑防范他的事。
而杨默又被李家所限制,李家呢,又不敢和朝廷公开对抗,最近甚至还有求和的征兆。
济州的黄巾军,朝廷也不用征讨,直接冲着太原来了,不管怎么样,都是消耗的李家实力。
站在皇帝和朝廷的角度看天下大事,穿越者的出现非但没有引起太大的慌
,甚至还帮着朝廷解决了许多之前用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针对这种
况,王夫
思熟虑,将自己的两个建议告诉了杨默。
开学院,培养工匠,想办法提升生产力,借助王家的力量积攒财富。
造船出海,寻找粮食。
有钱有粮,李家就算想要拿杨默和朝廷做
易,也得考虑考虑成本问题。
哪怕最后李家真的把杨默送去长安,杨默也有退路。
将王夫
的话转述了一遍,李白和蒙恬恍然大悟的点了点
。
李白的注意点全都放在了土豆和番薯上,诧异这世界上真的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蒙恬的关注点则在稷下职业技术学院上,因为杨默提到了可以提高马匹寿命的马蹄铁。
骑兵的战斗力全靠马,而马的生命力全靠马蹄。
只要蹄子出了问题,马再健壮也是废马一匹,蒙恬前世没少痛下杀心杀掉这些蹄子出现问题的好马。
“对,大海的另外一边的土地上,生长着这种亩产千斤的玩意。”
杨默很确定,又看向蒙恬道:“王夫
说,长安的骑兵已经装备上了这种马蹄铁,应该是严嵩等
研制出来的。”
“而咱们要做的这个稷下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培养出一批具有格物能力的工匠。”
“格物?”
李白想起了一句话:“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说
话。”
杨默被他突然蹦出来的这么一句弄的有些迷糊。
李白赶紧解释:“这是出自《礼记·大学篇》的一句话。”
“差不多吧,本来我打算是用物理和化学的,但王夫
却强烈要求用格物。”
“叫什么都无所谓,但是大哥,咱们要建一个这样的学院,谁当老师,生源哪里来?教授之后,该去让他们做什么呢?”
李白好歹在太原基层
了一段时间,对民生和这个社会底层的运营逻辑多少有了认识,不再是之前那个只懂得快意恩仇的杀
少年。
“都说了是工匠嘛,老师自然是我来当了。至于说他们学会之后,直接进王家的工坊。”
杨默叹了
气,想起王夫
的感慨:“最开始的时候,咱们也只能这么开始。”
这几十年里,王夫
不是没有尝试过建立类似的学院。
她虽然不是工科出身,连马蹄铁都没有什么概念,以至于穿越几十年来都没有发明出这种提升骑兵战斗力的大杀器。
但工科才能提高生产力这个概念,王夫
是十分清楚的。
在科举改制的过程里,王夫
提出过开一个格物的分类,当年也建了一个鸿都学宫。
但不为朝廷和天下读书
所理解,只办了一届之后,便被迫关闭。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士子们接受不了,一个
当老师。
虽然这个
给他们改制了科举,降低了寒门子弟们晋升的门槛,提高了他们翻身的机率。
再加上王夫
年轻气盛,憋着劲,要做就要做成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
因此在诸多矛盾里,鸿都学宫最后不了了之,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连个官方记载都没有。
这一次王夫
痛定思痛,建议杨默从工匠开始,慢慢的一步步来。
杨默也认为培养熟练的
作工很有必要,因为玻璃开始畅销,作坊那因为工匠不够,已经开始出现产量停止的现象。
就算是为了这个目的,他也得赶紧培养出一批忠心的工匠出来。
李白和蒙恬也十分支持杨默的决定。
但想要在太原开一个学院,根据北隋的律法,必须要通过赵洪的批准。
当然,杨默不在乎赵洪,但李建成那却是不得不知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