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客气一会子,秦阿姨从桶里拿了几十个知了猴,说:“小昭,我拿几个回去给你哥尝尝鲜,剩下的,你也别摆摊了,送到财政局的食堂去。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苏小昭说:“不行,阿姨,我们怎么能去麻烦大哥哥呢。”
兄妹俩正和秦阿姨拉扯,旁边卖豆角的大婶说:“李税务来收税了!”
果然前面闹哄哄的,几个大盖帽拿着单子,挨个摊收税。
 领
的税务员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
,胖胖的,看上去很和善。 
他给秦阿姨打了个招呼,就看到苏小昭满桶的知了猴,惊讶地说:“你们怎么摸这么多?咋卖?”
苏小昭客气地说:“您好,这是送我秦阿姨的,不卖。”
秦阿姨立即指着自己拿出来的几十个,笑着对税务员说:“李税务,这是我亲戚,他们兄妹摸了好几天才摸这么多,我们也吃不完,您那食堂要不要?”
苏小昭还要推辞,秦阿姨扯住她的手,轻轻地捏了捏。
 苏小昭水汪汪的眼睛看看她,秦阿姨
明的眼里带着笑意。 
李税务员笑着对另外一位税务员说:“小霍,你带他们送到食堂去,今天有知了猴吃了。”
秦阿姨笑着对苏小昭说:“快谢谢李税务。”
 税务员说:“我姓李,这里
都喊我老李。别客气了,以后有知了猴都送我们食堂吧,我们可喜欢吃这个东西。” 
秦阿姨这是硬生生地给她拉了一张订单啊!
苏振华和苏小昭跟着霍税务员去了税务局,有个穿着白大褂,系着蓝围裙的师傅出来。
霍税务员说:“老李,这是财政局杨科长家的亲戚,送的知了猴你给收一下。”
 财政局杨科长的亲戚?老李顿时客气了好几分,拿个大盆,在税务局门
,一个个地数知了猴。 
一大桶知了猴,数出来是326个,老李掏出33块钱,说:“你们有多少拿多少来,我都收,就按照1毛钱一个。多了咱也可以按斤称,你们来了就叫门卫喊我一声。”
他是管后勤的,也姓李。
苏小昭高兴地说:“李叔说的有多少都收,是个什么范围呢?”
李师傅不在意地说:“你们还能摸多少?你放心,咱这有冷库,各个机关食堂都想买,你拿来了就别管了,多少我都吃下。”
哎呀,这可是个好生意。
李师傅还客气地说:“太少了就别来了,跑一趟很热。”
 苏小昭满
答应。 
离开税务局那边,苏振华也看到了机会,就说:“妹妹,我们去集上收知了猴吧,收了再卖过来。”
 苏小昭摇
:“不行,现在家家户户都急着打麦子,除
,给棉花打药,哪里有时间赶集?能拿到集上去卖的很少,收也收不着,要是能收着,这大师傅自己不去收?” 
 苏振华挠挠
:“那怎么办?我们总不能挨家挨户去收吧?” 
 苏小昭笑着说:“咱就挨家挨户去收。走走走,回
路上我给你说,咱现在先去给大哥买件衣服。” 
苏振华完全赞同。
 1985年国内已经逐步融
市场经济,买成衣没有布票也能买,贵不了多少。 
苏小昭给苏振国挑了一身,又去包子铺买了几个包子。
一会儿功夫15块钱没了。
苏振华也不在乎,都是妹妹的钱,妹妹高兴就行。
回到家里,苏妈妈午饭还没做好,奇怪地问:“你们咋回来这么快?”
苏振华高兴地把桶底朝天给她看:“卖完了!”
苏小昭把剩下的18块钱给了苏妈妈,又把给苏振国买的衣服给苏妈妈看。
 苏妈妈很高兴:“你们能想着大哥,妈心里高兴,小国啊,从小就厚道,被前面和后面的挤兑得连个
蛋皮都没吃到过......” 
 前面的是苏
家,后面的是苏国修家。 
 苏小昭说:“妈,以后咱们家一定能过上好
子的。我本来还以为您会骂我
花钱呢!” 
 苏妈妈没好气地说:“你还知道自己
花钱啊?家里屋子得修,再不翻盖,这大雨下几场,咱就都被大雨冲走了。” 
苏小昭笑嘻嘻地说:“可是,妈,穿衣也很重要啊,哥都17了,他要面子的呀!”
想起来城市里17岁的孩子,不是名牌还看不上,苏振国却每天都穿着同一件背心,白天穿,晚上不管多晚都要洗了晾起来。
“也是啊,再穷也得要脸,总不能光腚跑。”
苏妈妈的一句土话,把苏小昭逗乐了。
 把税务局买知了猴的事给她一说,苏妈妈顿时高兴又发愁:“哎呀,你们遇见贵
了,两个傻子,你们要稍微优惠一点啊,
家凭啥白帮你呀?” 
哪有这么不懂事的孩子!
苏小昭非常高兴,苏妈妈没有文化,家里也穷得叮当响,但是却有“双赢”的朴素理念。
 她解释说:“妈,这是借了秦阿姨的关系。我和哥都是小孩,如果一开始就那么世故,只会叫
家害怕。您把家里红芋给我挖几块,这个季节红芋都没成熟,刨几块送给
尝尝鲜,这是
谊。” 
 苏妈妈点点
:“行,回
给你那个秦阿姨也带一袋去。” 
中考完,苏爸爸也放暑假了,家里空出来两辆自行车,苏振华和苏小昭分开骑,各带一个桶,带上苏振宇一起去隔壁村收知了猴。
苏振国已经十七了,他面皮有点薄。
 苏小昭对他说:“我和二哥去收就够了,咱村的晚上我们再收,大哥你就帮着妈
农活吧!” 
家里的农活也非常重要,钱赚的不够多,填饱肚子还是要靠地里的庄稼。
 和城里
一样,除了吃饭时间,其他时间村民都在田地里
活,村里除了一些老得走不动的老
和小孩子,就只有
狗了。 
 苏小昭和苏振华必须在天不亮大家没有下田或者晚上去收,才能找到
。 
天不亮,他们骑车赶到隔壁老鸹窝村。
 苏小昭一声清脆的吆喝便在整个村里飘
:“收知了猴喽,5分钱一个。” 
 有个七八十岁
瘦的老爷爷,从一个墙
塌了半拉的院子里走出来,他
神矍铄,只是牙齿漏风:“修(收)知了猴的,俺这有几个,过来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