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
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
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一年,张九龄被任为中书舍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 
 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
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 
 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
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
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 
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
 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
,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
会感到失望。 
 现在制订
表的时候,事
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 
张说说:
 “事
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 
 最终张说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
对张说有很多指责。 
 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
,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 
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后改授洪州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开元十四年四月,宇文融和李林甫等
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 
六月,张九龄奉命祭南岳及南海,就便归省,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
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翌年三月,改任洪州都督。
 在洪州任上,张九龄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
,其一为: 
 秋风
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
知,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
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
割效,忽复寒暑移,物
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路下霜且降,泽中
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开元十七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一病不起,终于病逝。
张说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张九龄转任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
 便道归省,与家
欢聚,开元十九年春,他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来到广州。 
 开元十九年三月,张九龄被召
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
稿,援笔立成,
为玄宗倚重。 
 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
的敕文多达114篇,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 
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张九龄时已55岁,屡乞归养。
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
张九皋后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后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都是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
开元二十一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张九龄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
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
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
 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
。” 
于是唐玄宗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张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张九龄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
友善,挺之等有才
,而
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
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玄宗因此不高兴。
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
、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
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
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 
 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
”,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