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明还是需要有贸易输出国。内销永远比不得外贸来钱快!
众勋贵听到方世玉的内帑钥匙又被朱紫怡拿了回去,脸上都带着笑容道:“那倒是可以赚一笔大的。”
“行了,都散了吧,我先回去了!”方世玉起身直接走出了武英殿。
众
面面相觑,蓝田拉了拉蓝玉道:“义父,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什么事?”蓝玉狐疑道。
蓝田道:“郑和啊。”
突然间,蓝玉好似脱缰的猛虎,直接从武英殿飞了出去,开
喊道:“方小子?”
“不是,好歹也是梁国公吧,两朝老臣了,稳当点,毛毛躁躁的!”方世玉意味
长的说着,蓝玉出海回归,也不过七个月的时间。
方世玉的意思是让蓝玉在七军都督府养老,每个月拿着公爵的俸禄和七军都督府的供养银,反正让他安乐死就对了。
但这蓝玉都这般年纪了,还如此生龙活虎的,确实是时代不一样,能活下来的,就没有弱者。
“方小子,我有个
介绍给你,你见见呗?保管你见了会非常欣赏他!”蓝玉上前贴在方世玉的身旁说道
“老蓝你要引荐谁?不会又是你的义子义侄吧?蓝田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了,不能再有了!”
方世玉挥了挥手,蓝田凭什么进
七军都督府,在武英殿办公?没有蓝玉,他蓝田会有这种机会?
亏就亏在,蓝玉没有儿子上了。
“这个
不能算我义子,其实我也挺欣赏他的,只不过他是个太监,我堂堂梁国公,总不能收个太监做义子吧。何况,这个
你也认识,见过面的。”
蓝玉耸了耸肩,一脸不屑的说着。
或许,郑和如果不是太监,真的会被蓝玉收为义子。
“那行,既然是太监,让他去
泰殿验明正身,到坤宁宫见驾吧!”方世玉随意的说了一声,迈步继续走着。
蓝玉笑了笑道:“那好,我这就去喊他!”
午门外。
蓝玉看着郑和道:“本公能帮你的,就这些了,进去之后,能不能让殿下看上,能不能一展抱负,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梁国公知遇之恩,郑和永不敢忘!”郑和躬身颔首道
蓝玉点了点
道:“蓝田
子太倔,驴脾气一个,等哪天我要是死了,殿下未必会留他,你不要参与进去,我府上有个妾室已经怀了三个月的身孕,如果能诞下男婴,
后还要你照拂才是!”
蓝田能进七军都督府,混个闲散职位,这都是蓝玉一手抬进去的,蓝玉倒是相信,方世玉不会杀自己,也不会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杀了蓝田。
但有句话说得好,树倒猢狲散,墙倒众
推,方世玉在北伐的时候,就对蓝田没什么好感,蓝玉若是宾天而去,那这蓝田真不知道下场会如何!
郑和躬身道:“末将领命。”
“去吧,方小子,可不好哄骗,拿点真材实料出来,你要是忽悠他,本公也保不住你!”
蓝玉说罢,这才上了一驾马车,返回梁国公府,蓝玉现在的最大愿望,就是元帝妃子能给他生个儿子。
哪怕这个儿子有蒙古
血脉,但至少还是他蓝玉的儿子,也不至于死后,这爵位断了香火。
郑和面色凝重,过了午门,在一名小太监的带领下,前往
泰殿,其实去了
泰殿验明正身也很简单。
进了一间无
的屋子,直接脱了裤子,看清楚了之后确准是个太监,郑和又跟着小太监,一路到了坤宁宫外。
卫宏才守在门外,见到郑和时,直接开
询问道:“梁国公引荐的?”
“回禀公公,梁国公引荐
婢来坤宁宫面圣!”郑和道
卫宏才点了点
,看了眼带着郑和来到坤宁宫的小太监,出声询问道:“都看清楚了?”
“回公公的话,都看清楚了,确实是个太监,身上的东西都检查过了,每一件衣服,布袜,都是重新穿戴的。”
“
婢亲自检查,一根针都不存在。”
小太监恭敬的说着。
卫宏才这才开
道:“跟我来吧!”说罢,卫宏才推开了坤宁宫的院门,迈步进了院子时,正看见方世玉抱着方文墐,在摆弄着模具。
已经五岁的方文墐,遗传了老朱家的基因,能作的很,天
好玩。
“什么
?”方世玉见卫宏才带着郑和走了进来,直接开
询问道。
郑和躬身作揖道:“
婢郑和,拜见天雷王殿下殿下。”
“郑和?蓝玉让你来的?”方世玉心中疑虑,想到蓝玉在武英殿外和自己说的话,开
询问道。
郑和道:“回天雷王殿下问话,确是梁国公举荐。”
“咦,这老蓝竟然把你给带回来了,朱老四还不要被气死啊!快过来,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畅所欲言便是。”方世玉将方文墐放在了一旁,开
道。
方世玉既然答应了蓝玉要见,自然还是要给点面子,只是不知道这
是郑和,否则早就见了。
郑和道:“
婢既无治国安邦之能,亦无开疆拓土之功,
婢同国公出行海外,自应天长江
海,经南瞻部洲,过大小爪哇,三佛齐(爪哇和三佛齐后世印尼地区。)经南海
(马六甲!)”
“前往锡兰(斯里兰卡岛!)无猫之国(马尔代夫)好望角!
感海洋于国家之重,历时三年,著平洋策,恭请殿下圣览!”
郑和跪在方世玉的脚下,匍匐道。
闻言,方世玉点
道:“海洋确实于国家非常重要,你既有此先见,那这平洋策我倒是非看不可了!”
“可有带来?”
郑和连忙转身,看了一眼卫宏才,后者从怀里取出份文书,递给了方世玉道:“殿下,应该就是这个东西了。”
拿在手中,掂量一下,方世玉道:“是这个嘛?”
“正是。”郑和道。
拿在手中翻看片刻,方世玉突然开
道:“财富来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洋!这句话说的非常好。”
“限制海外藩王船只数量,扼守海洋
通要道南海
,则南瞻部洲,近海群岛,尽在天朝控制之中!”
全篇三千余字,当然,郑和说他写书写了三年,并不是这三千字写了三年,而是总结海上的经验和所得。
他在大海上航行三年有余,编撰了这份平洋策,上边详细阐明了海洋对于大明的重要,甚至
天荒的说,南海
必须掌控在中央朝廷的手中。
“不愧是你,郑和!”
方世玉望着郑和,这份平洋策,确实写到了他心坎里,对于大明航海已知的众多岛屿,以及海上能带来的财富和危险隐患。
他都非常清晰的阐明,并且有着一定的解决办法。
甚至关于如何建造更大的船只,郑和都有自己的见解,大明的海船虽多,虽大,但未必不可以更多,更大。
若不是郑和是个太监,方世玉还真的忍不住要和他多说一些,奈何,奈何。
郑和躬身道:“殿下能接纳平洋策,已是
婢之幸甚岂敢奢望其他!”
“嗯,,说说,你是经历了什么,才积累了这番见解?”
方世玉反倒是对郑和的早年经历很是好奇,一个太监,正常来说他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还写什么平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