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第二百五十一章 敲竹杠

第二百五十一章 敲竹杠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方世玉闲庭信步的来到文华殿,看了眼陈迪道:“陈迪,礼部的史书,对这件事好好仔细记录。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陈迪犹豫片刻,当着众的面,对方世玉询问道:“殿下,详细记录吗?”

在北京皇宫,六部官员,内阁辅臣,全部都集中在文华殿办公,整个文华殿,比之南京文华殿,大了四倍不止。

武英殿亦是如此。

“详细记录,这段史书封存五十年,关于江南水灾,死亡的数,造成的损失,务必详细记录,一点也不能差!”

方世玉感觉还是应该把这段历史严格的标记下来,他可以隐瞒这两代,以达到国家政体稳定的目的。

但后世的子孙有权利也应当知道,他们的老祖宗在面临洪水时,遭遇了多大的困恼和灾难伴随着的死亡。

“殿下,死伤总有四十三万七千六百余,这么多都记在史书上,会不会......”夏元吉亦是开说道。

水灾带来的山体滑坡,当真是让江东,江西地区损失惨重,江北地区虽然不如江西那般惨烈,但却也差之无几

只能说江北的地势更高,防洪比较便捷罢了。

“亲临前线的抗灾员,杨荣,杨溥,记文华殿二等功,授文职二等勋,赐三爪紫袍。所有参与抗灾的将士,皆由兵部授勋。”

“我从南京搬到北京,太祖归天还没有三年,孝期未过,南边的官场就开始腐败成风,横行不法。我不希望漫漫几千年的青史上,写的全是一个贪字。多记一些灾难和救灾的英雄事迹,对于江南汛,单独在史书上立传以供后世子孙瞻仰!”

方世玉笃定道。

杨荣和杨溥一脸茫然,赶忙躬身跪拜道:“微臣身无尺寸之功,督办汛不及,致使江南子民,伤亡惨重,朝廷损失颇巨,岂有授勋之理

授勋。

方世玉在确定文武职权后,新推出来的,二等勋的爵位,虽然比不得武将的公侯伯三爵代代相传,世袭罔替那么恐怖骇

但这个功勋的东西,却是和文武太庙息息相关。

为政一生,在方世玉面前的又都是一些位极臣,几乎达到了权力巅峰的家伙,他们还有什么求的?

太庙。

能进太庙,享受万世供奉,与国同休,和大明历代君主供奉在一起,可以得到后世君主的祭拜。

那才是文官的无上荣耀。

原史上大明朝都谁进了太庙,这个数,估计很难统计,但大清赔钱国却只有一个汉进了太庙。

这比例,玄乎的很。

“此间行事,全赖殿下天恩,洪福齐天,为臣者应尽之本分而已。还望殿下收回成命。”

杨荣和杨溥嘴里就似吃了苍蝇。

方世玉新定的太庙要求,以勋章爵为准,虽然会限制许多太庙,但优中选优,宁缺毋滥。

可自从方世玉推行这件事以来,迄今为止,还没有谁得到过,不对,蓝玉出海返京后,方世玉给了一块二等武勋公章。

常茂南征黎朝返京后,方世玉给了个二等武勋公章。

这么多年来,文官获得勋章的,还是第一次,便是内阁首辅杨寓,都没有这个待遇。

方世玉道:“这个东西,代表了能不能进太庙,如果说你们二不愿去太庙侍奉大明的历代君主,那我也不勉强。”

手里拿着两个二等功勋章,方世玉目光凝滞的看了看杨荣和杨溥道。

“微臣荣幸。”

方世玉都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上了,还要拒绝的话,那可就真的是要死咯。你死都不愿意去侍奉大明的历代君主,那活着的时候,就能尽心竭力的辅佐我了?

开什么狗玩笑。

方世玉道:“拿回去收好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文官能有一颗一等功的勋章。”

嘴角微微上扬,他既然定了勋章的权益,那要求自然是非常苛刻的。

杨荣和杨溥躬身应命,蓝玉一趟远航,解决了境内藩王的问题,同时还给朝廷带来了无数的税赋,开通海路,却也只是个二等勋罢了。

常茂南征黎朝,复设趾布政司,也只是个二等勋罢了。

武将都如此难以获得一等功,更何况是文臣了。

如果他们知道方世玉是如何评判一等功和二等功的标准,估计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幻想得到一等功勋章的奖励。

青史千年,殿下全力抗灾,救民于水火热,力挫天灾横祸,救济百姓无数,古往今来,遍数先贤,也无出殿下之右者。

杨寓见两个小老弟都获勋了,心中自然酸酸的有着一丝苦涩,没办法,谁让他杨寓就是这么强大。

这个时候,还不往拍一下马

方世玉摇了摇道:“水患的事,天灾也,力不能挡,我也听够了这些话了,说吧,除了让我过来听你奉承,还有什么正经事吗?”

方世玉目光停顿,虽然有的时候,他也不是很喜欢杨寓会拍马子,但奈何,杨寓的能力是真的够,统领内阁兼理六部。

整个帝国的内政,都被他处理的井井有条,如果不是真的担心会出现问题,留下不好的先例,方世玉真的要忍不住想让杨寓多做两届首辅了。

杨寓叹息一声道:“殿下,发水的地方,是微臣的老家祖籍,乡土之,难以避免,但朝廷国事繁重,微臣也未能亲往前线,这心里终究是挂念的很。”

“杨荣杨溥回来之后,微臣这里倒是没什么大事要殿下决断,但这七八糟的小事,确实是让微臣焦烂额。”

方世玉饶有兴趣的坐了下来,看了眼群,狐疑道:“夏元吉怎么不在?”

“夏部堂去视察京仓了。”杨荣道。

方世玉眉轻皱,疑惑道:“去视察京仓?他一个部院尚书,一品大员,去视察京仓?”

杨寓躬身道:“殿下,微臣要说的事,就是这个,粮食断供了......”

“粮食?粮食断供了???”方世玉目光一凝,好家伙,如果真的粮食断供了,那可是要天下大的。

管你有多少官兵,管你是殿下还是天王老子,反正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吃不饱饭也是死,脑袋挂在裤腰带上,造反或许还能活命。

朱元璋说:“吾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不就是典型的要饭都活不下去,才在绝路中造反的嘛。

大明朝廷对于粮食的控制一直都很强硬,怕的就是老百姓吃不起饭,砸锅卖铁不要命的造反。

杨寓唉声叹气道:“是啊,这一个多月,朝廷调去江南的粮食,足足有七百万石之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北疆的粮食供,北疆粮食虽然不够,但朝廷控制力强硬,倒是还能稳到今年秋收。”

“不过据推测,辽东的粮食会出现大面积减产状况,恐怕很难支撑直隶地区的供给。”

不单单是辽东,整个华北的粮食,都会减产,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朝廷的统计丁,年年增,到今已经有一万万众之多

殿下引进番薯,马铃薯,玉米等物,更是极大的刺激百姓生育,吃饱穿暖已经不是奢侈,可随着北方越来越冷。

粮食的减产已是必然,只怕今年整个黄河以北,朝廷的田亩税能收上来五千万石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