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爷,吴三桂过长江了!”
当吴三桂过长江的消息传到朱和墭这里的时候,已经是大明定王监国二年的六月下旬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眼看就要到七月了——这可是农历的七月,换算成西历就是秋风将至的八月了。
这
消息传到时,圣
世子爷正在黄埔岛上的军学堂主持一场小型军议。
黄埔军学堂在朱和墭刚刚成为广州之主的时候就开始建设了,搞了差不多一年,现在已经完成一期工程了——也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就是概了二三十排非常简洁中式的砖瓦房、一个大校场、一个靶场、一个土堆棱堡、一个码
。
另外,一同建成的还有一座船厂,一个铁工厂、一炼焦厂......都是实验
的工厂而已,规模不大。
而军学堂和三座小工厂的到来,还是给原本冷清的黄埔岛上带来了不少
气。
军学堂的师生加上教导兵,总共有两千余
。而三座工厂的工匠加上小工,有一千二百
。另外还有数百名工匠和军官的家眷也上了岛。
这些
都聚集在黄埔岛的东岛上,围绕着军学堂形成了一个“军镇”,朱和墭自万族大会结束后,每个月都有十天在黄埔岛上度过,其余二十天则分别在广州城内和海珠岛上度过。
在广州的十天,主要工作是继续推动“广东土改”,管理北厂、内厂、南厂的业务,监督广府的“大基建”,以及管理广东朝廷的财政。
其中又以财政为重中之重......有了钱,其他的事儿才好办啊!
现在广东朝廷的财政主要靠三块在支撑,一是贸易,广东和福建都是千年海贸中心,即便经过了明末清初的大
,也还余下白糖、铁器、瓷器等三个赚大钱拳
产品,这些年茶叶又有点起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带起来的),再加上朱和墭搞起来的甘蔗酒、高品质的颗粒状黑火药和香水,一共形成了七大高附加值的拳
产品!
在这七大拳
产品的带动下,重新对外开放的广州很快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商,迅速恢复了昔
的国际贸易龙
地位。不过贸易的繁荣不等于税收的
增,要不然明朝也不会穷死了!
所以朱和墭得花不少
力在“督税”上......而他收税的思路则是“简单”和“尽收”这两条。
所谓“简单”就是尽量简化税收的方式——太复杂了下面
容易捞,而且朱和墭也没那么多高素质的
部。
因此他收取商税的主要手段,就是在
通要道设立税卡加上丈量车船的长、宽,根据车船的长宽收取固定税——就是买路钱嘛,老本行了!
而“尽收”则是甭管是谁的车船,一律要
税!
哪怕朱天王这个监国出巡,只要坐车、乘船,就得依法纳税!既然监国都不能免,别
就只能乖乖
钱了。
当然了,这种“买路钱”一样的税收得不重,而且税卡、税关也不多,不会对内外贸易构成什么影响。
但是因为税基广、税收成本低,所以总收
相当之可观!
除了和贸易相关的“买路钱”之外,广州朝廷的另一大财源就是“保护费”了,就是根据下面各个宗族的土地、
去征粮、征兵。
另外,在广东“官私土地”上的私产,也要缴纳相应的“保护费”。
而收取“保护费”,同样是奉行“简单”和“尽收”两大原则!
没有谁可以不
“保护费”,连朱天王、朱和墭两父子在拥有的私产和以两
为首,搜罗了一批朱明子孙拼凑出来的“
州朱氏”,也一样要
“保护费”。
同样因为“简单”和“尽收”两大原则,所以尽管“保护费”的费率不高,但是总收
却也不少。
而广州朝廷的第三大进项,则是官产自营——主要是官有土地的地租和东、南、西、北、内五大厂的利润。这部分钱搞起来就比较难了,朱和墭在方面花了大量的
力,还专门组建了一个以庞太监、小公公、斯文白、于二爷、大波玲为核心的管理团队。
在海珠岛上的那十天,朱和墭的主要任务就是抓教育了。海珠岛上那座规模极大的慈度寺,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了自然大学堂。不过这座学堂并没有学生,只是一群正在接受培训的教师。
朱舜水、顾炎武、屈大均,还有屈大均的从子屈华杰,以及澳门的主教罗文藻,组成了学堂的管理层。另外,还有通过去年的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十几个“真学霸”组成了教师团。
朱和墭上了海珠岛后,首要的任务就是给这些
上课,指导他们自学成才;其次则是在这些
的帮助下编写原儒学、算学、自然法术学等学科的教材;最后才是做他的“法术试验”......
而在黄埔岛上的这十天,朱和墭除了处理一些中书省送来的
常政务,就是盯着军校的教育、训练,以及新式武器的试验。有时候还会和诸葛军师、杨起龙、邱荣、陈上川、吴三畏等军事幕僚们一起商量军事改革或北伐计划。
说实在的,朱和墭的势力现在还处于
创初建当中。别看崛起得很猛,但是根基终究还没打好。他不像吴三桂和耿
忠那样拥有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拥有庞大而且盘根错节的军政集团。
他用来起家的老本,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义军集团”,说得难听一些,不过就是一群稍微有点理想的山贼罢了。后来拿下了揭阳县城,造反事业才算上了轨道,开始有比较多的读书
加
。财政上也稍微宽裕了些,所以朱和墭可以开始办学校、开工厂、建制度、兴军事。虽然开了不少“金手指”,还的确得到了几个能
的相助。但是发展的时间终究太短,积累不足,可以说是起步艰难。
等打下澳门、广州,朱和墭的事业才算进
了起飞阶段。有了广府的
和从澳门天主教会还有广州城内的尚藩王府中掠来的财富,以及广府这个本就财源滚滚的贸易中心。朱和墭总算可以放开手脚大
一场了。
不过他想
成的事
又大又多,摊子一个个铺开后,朱和墭就有点忙乎不过来,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而让他有点无语的是,他自己恨不能一天有十三个时辰,好大
快上。可是下面的
却一个个看着都挺悠哉,连诸葛三和、杨起龙、吴三畏这样的
物,办起事儿来也慢悠悠的。
哪怕朱大圣
给他们一个个“升职加薪”,这帮艰苦朴素的原儒高官们的俸禄,都从原本的每月几十两一路涨到了每月一百到五百两,还给他们每个
都在广州府城内分了大宅子,这帮
的节奏还是快不起来。
谁让些
都习惯了农业社会的慢节奏,而朱和墭自己则是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呢?
当然了,这个“慢节奏”只是朱和墭自己认为的,底下
不管是高官还是中层、基层,这些
子都有一种忙得快要飞起来的感觉。
而当这些
听说吴三桂已经渡过长江的消息,
劲立马就更足了,马上就有
给朱大世子出谋划策了。
“世子爷,吴三桂可是卯足了劲过江的,一定会利用其士气正盛的机会寻求和玄烨进行决战。而玄烨的兵马钱粮虽然远比吴三桂要多,但他的八旗兵早就衰弱了,新建的包衣
才军又不可能马上练起来......形势对吴三桂大大有利啊!”
说话的是杨起龙,他是军师府里面分管
报的,也朱和墭的“战略顾问”,战术上的能力他不如诸葛三和,但是在大战略方面却要强过那位诸葛军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