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的几个绯袍官员和绿袍官员听到两个宰相谈事,不敢擅自
嘴,但对宰相们提及的白贵上了心,此时没什么誊录制,誊录制到北宋时期才会创建,再加上现在已经将预列知名之士榜单上的名士都请到了公堂就考,他们扫了几眼,就看出了居于当中的白贵,不难找,见其气定神闲,泰然自若,不禁暗自点
。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唐代官员五品以上穿绯袍,六品以下绿袍。)
仅是这一番养气功夫,就胜过在场考生不少,一般官员都无这等从容。
他们又打量一眼白贵的长相,印象极佳。
“凡择
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新唐书·选举志》
“貌分四等,脸型分别为国、甲、申、由……”
“此
五官端正、眉目轩朗,气质儒雅,袍服崭新,折痕分明,是一个
洁之
,在身这一方面,我认为可居于上上等。”
陪考官小声议论道。
看策问、诗赋,那是这些主考官,也就是宰相们的事
,而他们的职责就是在考核的时候,评定考生的身、言、书等事。
此时白贵既然以书法闻名长安,在“择
四才”中的书,即不成问题。
进士科中举的可能
很大!
而他们这些陪考官就要事先挑选身貌不错的考生,初步筛选,以防止貌陋之
中了进士科,有碍了大唐的颜面。
……
贡院,公堂上。
“策问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整顿吏治、裁剪冗员,还有经济上的一些问题,土地兼并如何解决,府兵制招募的府兵战力堪忧,已经不复贞观、永徽年间的骁勇…”
“对了,还有经略西域的要务……”
白贵看了一眼五道时务策,点了点
。
这些考题他早有猜测。
现在的他,已经无须靠昆仑镜进行作弊,来获取考题,从而占据先发优势。现在的他,已经是满腹韬略,胸有成竹,有了后世多年的见识,回答唐代的策问题不是难事,再说他本就是策论秀才出身,又
研历史学……,若是再依照作弊取胜,那就有些贻笑大方了。
“写文章不能写的太露锋芒,亢龙须有悔。”
“时务策是科举挑选
才准备的考试内容之一……,但显然不管是唐代还是逊清,这只是考核的一种形式,写出的策论文,不可能真的以此作为国策施行……”
“有句话说得好,大事小会、小事大会。国策不会轻易在朝廷的朝会中说,只会在政事堂中宰相们和皇帝的小会中得出……”
“还有一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郡,是因为有了州郡的历练,才会对国家的经济、律法、土地等诸多机务了解,如此才能写出国策。”
白贵对科举之事早就驾轻就熟。
所以稍一思索。
就知道如何落笔。
看历史,很多有名的大才子、大诗
都郁郁不得志,想当官,但不受朝廷和皇帝赏识,只能无奈寄
于酒,闲了骂一骂朝廷和皇帝,就这样过完一生。
但有时候,真不见得是皇帝昏庸、朝廷腐败,而是这些才子一个个都是大愤青,嚷嚷让皇帝驱逐
邪,赶紧用他这个贤才,或者改革弊政等等。
皇帝和朝廷要是真录取了这样的
,才是失了智。
国家丧亡为时不远。
“不过写策论亦不能言之无物,太过空
,只追求辞藻华丽。”
“这其中的度,得把握好!”
白贵磨好墨,将毛笔顿在笔洗架上稍许,就开始奋笔疾书。
他在吏治上裁剪冗员上不敢多言,这是皇帝需要
心的事,说多了容易得罪
,在经济上,更不敢
说,有识之士哪个不知道土地兼并为祸国家。
所以,这几篇策论,他只是抓大放小,说如此不对,但具体的改良措施,只对前
作品删删减减,而后就再无多说。
不过到了经略西域事上,他开始展露锋芒。
此事与朝政涉猎不多,而他又已经放言说同时考进士科、武科,武科可不仅是骑马
箭,涉及到的兵略一点都不少,所以在这点上,他可以多写一些。
策问,只要一篇抓
,就算取胜!
全才的
,少之又少。
“夫当今生
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文中生
原为生民,避讳李世民民字,改为生
,生
有民众之意。)
“昔者太宗七年辅高祖取天下,灭国三十余。天下虽平,犹不敢忘战也。而今天唐军备衰废,默啜南掠赵、定等州,吐薄东侵而
……,秩马厉兵,枕戈待旦,以备不时之需。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
……”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
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白贵写完后,长长舒了一
气。
这是苏轼的《教战守策》,他删删改改后,正符合此次策论的兵事。而且这篇策论可没有什么胡
指手画脚,只是说让朝廷做好备战准备,居安而思危,不会得罪任何利益集团,而且也没说什么五年平辽之类的内容,最是稳妥不过。
而且文中提到的默啜可汗,吐薄等事,可是不经意间展露出他的博学和对时事的关心,不是什么袖手空谈的士大夫,而是心怀国事的文
。
有了这些,就足够了。
默啜可汗是在武周时期崛起的东突厥可汗,屡次袭扰边境,是这时候大唐北境主要的敌
。
“军未发而默啜尽抄掠赵、定等州男
八九万
……狄仁杰总兵十万追之,无所及。”——《旧唐书·突厥传》
洋洋洒洒,千余文。
从上午进了礼部贡院,一直答到下午。
“将白美和的考卷给老夫取来,本相要一睹为快。”
宋璟对陪考官说道。
他是李隆基一派,已经提前给白贵温过卷,知道白贵的才学,有欲提拔,另外白贵是名士榜上的
名,所以让取白贵的试卷一观,并无丝毫不妥之处。
别说白贵的试卷,在场考生的试卷,他都可以在考场上一览。
唐代科举制度本就不严格!
“是,宋相。”
陪考官没麻烦左右皂吏,宰相发话,他还是要听的,踱步走到白贵身旁。
他先没着急取卷,见卷子里面的内容已经写完,丝毫墨渍也无,暗暗点
,轻声提醒了白贵一身,遂取走了五道策试卷。
“文章写的不错,可为中上。”
宋璟一一览阅。
他作为宰相,进士科出身,博学多才,见识惊
。他
中的不错,中上,已经算是很厉害的评价了,在场的考生若能得到这种评价,就无虞是否中举了。
而白贵尽管前四道策论写的不张扬,可他文学底子是有的,写出的策论在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并不难。
更别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