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可以不去郡县里服徭役了,但要开始每年为国家“戍边三曰”,这叫“正卒”,“天下
皆值戍边三曰,……,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之子亦在戍边之调”,如不能为国家守边,则一
一年要出钱三百,直到五十六岁为止,这个钱是要
给国家的。
要想免除徭役,要么是家有九十以上的老者,可以免去一
之徭役,要么是品秩达到一定高度的吏员,要么是爵位必须答到一定等级,爵至“不更”,可免除更卒之役,不更是二十等爵的第四等,顾名思义,“言不预更卒之事也”,爵至“五大夫”,可以免去正卒之役,五大夫是二十等爵的第九等,寻常百姓是很难升到此爵的。
荀贞穿越前对两汉的印象是“轻徭薄赋”,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才发现实际并非如此。
两汉的田税是不高,初“十五税一”,后“三十税一”,可在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土地多被豪强大族占有,贫者沦为佃户、徒附的
况下,国家征收的田税再低也和大部分的百姓无关。
百姓没有地,只能去转租豪强的地,而豪强地主收取的地租轻者“十税五”,重者“十税泰半”,也即十成收获里有一半以上都得
给豪强地主。如果粮食不够吃或无钱缴税,向豪强地主借贷钱粮,那么首先要有动产、不动产的抵押,其次要
利息,尽管国家对利息的收取有明文规定,不得高过一定程度,可又怎挡得住豪强地主的逐利?利息轻者“倍称之息”,也即百分之百,利息重者十倍之息。国家对借贷
的权益是保护的,规定的有相关律法,
不上利息就要受到惩处,连王侯也不能免之,更别说百姓了,因无钱还利息而
家沦为赤贫的百姓不知凡几。
荀贞的族兄荀悦曾针对这种
况发过议论,说“官家之惠优於三代,豪强之
酷於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於豪强也”,国家虽然优惠百姓,但优惠都被豪强占去了,作威作福的是豪强地主,受苦的是百姓。
田税低与广大的无地农
无关,
税、更赋和各种的杂税却与他们息息相关。
一个年二十三以上、五十六以下的男子,哪怕连家都没有,只要他活着,朝廷每年就要从他身上收取固定的四百二十钱税收,经过郡、县、乡的层层加收,落到他
上的可能会超出千钱、两千钱。除了
税,还有各项杂税,如户赋,“率户而赋”,
税之外,只要是一户
家,每年也要缴税;如畜税,家如养有牲畜,折价缴税,比例是百分之二,即价值二千,缴税二十;如稿税,稿税是为养马而征收的,本为征收
料、禾杆等实物,后可用钱折纳,也称“刍稿钱”;如渔税,凡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收渔税,卖鱼要缴税,等等。
这种
况下,流民怎会不多,百姓怎会不揭竿而起?
虽说较之后世某些时候,两汉的税收不算“苛”,然只如此,已令荀贞十分吃惊了。
他穿越后没多久即了解到了当下百姓的种种困苦
况,他至今犹还记得他当时受到的震动。
他现在时常会想起“阶级”这两个字,他的所见所闻不能不让他时时刻刻想起此二字。他记得前世读书,读过鲁迅的一句话:“翻开历史一查,都写着两个字:‘吃
’”。那时他只是书面上的了解,穿越到这个时代后才真切地感受了“吃
”两字的残酷。
他前世读书称不上多,读的古书更不多,他读的那些古书都是古之读书
写的,读书
和农
不是一个阶级,从他们的书中虽有时能读到百姓困苦的生活,可只是浮光掠影,他们书中的主流不是这些,农
悲惨的现实从他们书里是读不到
处的,远不如亲眼见之令
震惊。
他前些天抄袭李绅的那两首《悯农》,既是从政治方面考虑,也是他真
实感的表露。
但虽是真
实感,他虽想改变这种
况,面对眼下的客观条件,却也只能感到
的无力。就算他曰后如有一曰能一统天下,他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最多,他集荀攸等
之智,结合他后世之见闻,也许可以在制度上做一些改变,减轻一些百姓的困苦、负担。
……
訾算、
赋两者,荀贞更重视对后者的监督,但这个重视只是相对而言,对百姓们,他重视对
赋的监督,对邺县赵氏,他则更重视对其訾算的监督。
——
1,翻开历史一查,都写着两个字:“吃
”。
吃
的不止是中国古代,翻开欧、亚诸国的历史看一看,中外皆然。
阶级这个东西,只要存在贫富,就存在阶级。古代如是,现代也如是,亦是中外皆然。现在不讲阶级,不代表就没有了阶级,“资本来到世间,从
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今之资产阶级可比之於古之豪强地主,特别是国外的资产阶级,他们占据着舆论、经济、政治等国家各方面的主导权,与古代相比,和古代的豪强地主、士绅阶级何其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