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第一臣 > 第九十七章老朱的两套体系三更到

第九十七章老朱的两套体系三更到

提示:本站可能随时被屏蔽。当前新网址:m.dybzw.xyz 无法访问请发邮件到 Ltxs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常遇春那么勇猛无敌的物,竟然惧怕老婆,蓝氏把他治得服服帖帖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到了第二天,常遇春主动去沿江修烽火台了。

等常遇春到了,他才弄明白,敢说是烽火台,并不是长城沿线那种,一个个戒备森严的堡垒墩台。而是类似吊斗的玩意。

用一根高高的木杆竖起,上面有一个箩筐,在里面,可以望见江对面的况,也能看到左右的消息。

只不过这么简陋的观察装置,毫无防备能力,一旦被元军突然杀来,就很容易失去作用。

因此每隔一段,还要建造一个堡垒,在里面屯兵,有的一百,有的五十。

这些士兵也要出去巡逻,防患未然。

常遇春当了好几年的土匪,山寨里面也有专门的盯着,生怕偷袭。

可是很显然,没有眼前弄得如此周密。

最让常遇春惊叹的是在这些堡垒里面,竟然有盲存在!

没错,就是那些眼睛看不见的盲,他们能什么啊?不是添吗?

可渐渐的,常遇春明白过来,这些盲有大用。

他们眼睛看不见,通常听力都会比一般敏锐。

遇上了雨天,雾天,或者晚上,大江之上,一片黑乎乎的,普通什么都看不见,可盲却能隐约听到一些声音,提醒大家伙注意。

这种法子哪怕到了二战,不列颠空战的时候,也使用过。盲可以听见云层中战机发动机的声音。

滁州兵总能给常遇春带来惊叹,在这里,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尽其才,物尽其用。

军纪严明,气象一新。

常遇春真是佩服自己的眼光,看得真准!

滁州兵要是不能成就大业,他把名字倒着写!

只不过看得越准,他就越痛苦!成天扛木,搬砖石,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儿啊?

就在常遇春苦恼的时候,蓝氏喜滋滋回来了。

“当家的,告诉你个好事,夫要我了。”

“夫?什么夫?”常遇春傻傻问道。

“还能什么夫,朱将军的夫呗!从明天开始,我就去跟着夫活了。”

“等等!”常遇春大惊失色,他虽然畏惧夫,但是却不是什么事都能容忍的。这个婆娘不要脸,什么跟夫活,分明是伺候朱元璋去了。

万一姓朱的看上了自己如花似玉的夫,那岂不是坏了大事?

常遇春不由得呼吸急促,仿佛有一道光,照在了他的上。

蓝氏太了解自己丈夫了,发现他呼哧呼哧,眼眉立起,就忍不住啐道:“想什么混账事?我这腰比水缸还粗,想去伺候,还没那个福分呢……你不知道,这位朱将军可是了不得,心胸是这份的。”

蓝氏竖起了大拇指,又强按着常遇春坐下,讲解她的经历……在定远和滁州,出来做事,一点也不奇怪。

在授田的时候,男是一样的,谁也不比谁多。

其实给授田,不算什么稀奇事,唐代的均田令之下,能得到男的一半田亩数……既然唐朝能做到一半,到了如今,把另一半加上也没什么不行的。

不论男,都能得到想同的田亩,也就是说,在老朱的治下,也有了和男一样的地位。

这可不是靠着拳师满世界撒泼换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经济上的平等。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参与劳动。

或许的力气比男小,但是她们在收割庄稼的时候,一点不比男慢。甚至有的学会了赶车,和男一样,早早起来,下地活,披星戴月,回家休息。

她们靠着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男的承认。

这一次修沿江的烽火台,男负责体力劳动,就负责做饭,制作衣服,纳鞋底……马氏亲自安排,招募工。

一个一天三斤粳米,这是马氏在濠州的时候,总结的经验。唯一的不同就是粮食多了,她出手也能更大方了。

战争的摧残实在是太严重了,孙德崖进和州之后,大量抢夺男,编麾下。

给他当兵做爪牙,有什么用,那就不用多少了。

好多夫妻都被抓来,分居不同的营地,哪怕见面了,也不敢相认。

有些两脆以兄妹相称,毕竟哥哥照顾妹妹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是夫妻,就不免有生出歹心,遭到不测……

明明是一家,却不能团圆。而且整天担惊受怕,就怕让那些畜生发现,遭遇不测。

孙德崖着实造孽重!

朱元璋占领和州之后,他把军中的集中起来,置于不同的屋舍,然后让男在门前走过,如果确实是夫妻,由主动相认,一家团圆,老朱会给他们安排住处。

朱元璋下达了一道严令。

家庭,夫妻不能相认,子没有父母依靠……这是世间最大的恶行!

如果军中有敢以身试法,定斩不饶!

而且老朱又下了一道命令……在战中,有不少孩童失去父母,遇到这种况,务必要把孩子接到军营抚养。

如果有胆敢拐卖儿童,一旦发现,定斩不饶!

朱元璋的法令森严,堪称重典。

可就是这样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将碎成了一地的规矩,重新捡了回来。而且靠着相当强大的行政能力,让这些规矩落实到每个的身上。

和州很快就恢复了状态,甚至比起元廷统治还要好。

蓝氏诉说着这些见闻,喜不自禁,她是真的服气了。

“当家的,我现在挣的可比你多!这么说吧,就算你想走,我都不答应了。能在朱家军的治下,哪怕当个小老百姓,我都高兴!”

常遇春无奈仰悲叹,他也不想走,可他不甘心啊!

自己一身的骑本事,就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吗?

哀叹之后的常遇春,还是一筹莫展,只能继续等待。

……

“主公,今年秋收在即,不出意外,还会丰收!”

张希孟笑呵呵向朱元璋汇报况。

通常况,秋粮是夏粮的两倍,也就是说,这一季秋收,大约能给老朱贡献六十万石税粮。

朱元璋在财税上面的进步飞快,要想当好家,就必须算明白账。

“先生,现在和州有二十多万,咱们又收编了不少兵马。就算现在分田,也要等明年夏天才有收成。咱们又要修烽火台,又要造船,还要招募水兵……哪一项不需要花钱?眼下咱们手上有的就是粮食。”

“这六十万石,只怕拿一半到和州,也未必够。”老朱长叹一声,“家业大了,开销也大了。还是不免束手束脚啊!”

张希孟微微一笑,他变戏法似的,又拿出了另外一本账。

向着朱元璋介绍道:“刚刚田赋的事,那是李先生主持的。我这里有些粮食银行的账,主公有兴趣吗?”

老朱颇为惊讶,粮食银行设计的非常复杂,又是粮本,又是各种各样的票,不论买卖,都要在粮本上重新修改,加加减减。

说实话,不是张希孟力推,老朱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