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
 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 ,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因此经显微镜到 眼的物体,都是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眼的物体,都是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反光镜则用来反 照亮被观察的物体,一般有两个反
照亮被观察的物体,一般有两个反 面:
面: 
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使用。
另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弱时使用,可会聚光线。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同时现在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就是1600倍,那些说可以放大几万倍的光学显微镜都是在忽悠 .....
..... 
 这个倍数的原理涉及到了衍 极限,也就是一个点光源会形成一坨衍
极限,也就是一个点光源会形成一坨衍 斑。
斑。 
 到了这个倍数,不论提高镜片折 率还是叠加镜片提高倍数,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起码在光学显微镜的范畴里是这样的。
率还是叠加镜片提高倍数,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起码在光学显微镜的范畴里是这样的。 
当然了。
 说到显微镜,肯定得提及这玩意儿的发明 。
。 
 此 和美洲大蠊一样,也是一位老龙套了。
和美洲大蠊一样,也是一位老龙套了。 
没错!
 此 正是......
正是...... 
罗伯特·胡克。
实际上。
根据后世考证,真正想到显微镜运作原理、并且发明出第一台显微镜的,应该是1595年的詹森父子。
 但这两个倒霉蛋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制作出来后啥事都没 就嗝
就嗝 了。
了。 
 因此在史书上,显微镜的发明权便成为了另外两 撕
撕 的战场:
的战场: 
列文虎克和罗伯特·胡克。
 这两 的混淆程度之高,连
的混淆程度之高,连 教版的生物书都出过错。
教版的生物书都出过错。 
首先从时间点来做个定义:
在显微镜方面,罗伯特胡克的发明要比列文虎克早二十年。
不过胡克发明的显微镜倍率只有20倍,虎克的则高达270倍。
因此真正的说法应该是胡克发明了显微镜,虎克发明...或者说改良出了高倍显微镜。
另外在生物学贡献上,胡克虽然发现了细胞,但他观察的是软木塞的切片。
胡克放大后发现了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了它们。
但实际上。
他观察到的是死亡的细胞,他所看到的只是残存的植物细胞壁。
 而列文虎克则观察到了活的微生物细菌,因此他才被认为是微生物学的创始 。
。 
这就好比胡克和虎克都鼓捣出了时空机器,胡克穿越到了400万年前,发现了一具生物的骨架,他把这个生物取名成了恐龙。
虎克的技术比胡克好点,他穿到了6500万年前,见到了真正的、活着的恐龙。
后者的发现明显要更完整一点,但由于前者先行一步的缘故,恐龙的发现者只能归属于前者。
总而言之。
胡克发现了细胞壁,并且命名了细胞。
虎克发现了细菌,观察到了完整的细胞结构,从而定义了微生物。
同时前者发明显微镜。
后者发明高倍显微镜。
这就是生物书上都讲不清的历史真相。
视线再回归原处。
按照徐云的设计,整个显微镜的diy过程一共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保证物镜成像于目镜物方焦点处,具体可以用f′(x)=$\frac{1}{3}$计算。
二就是倍数问题。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光学显微镜极限倍数的 是恩斯特·阿贝,他于1874年发明了1500的光学显微镜。
是恩斯特·阿贝,他于1874年发明了1500的光学显微镜。 
分辨率约200纳米,也就是最短的可见光波长的一半。
因此想要手搓一架光学显微镜,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现代工艺设备的辅助。
作为曾经手搓过两位数显微镜的技术宅,徐云自然很清楚一件事:
 在古代社会,有两类材料可以完美的达到折 率和色散率的配比组合。
率和色散率的配比组合。 
也就是冠冕玻璃和火石玻璃。
在21世纪,冠冕玻璃基本上和蔡司眼镜被捆绑在了一起。
但其实呢。
它是一类阿贝数大于50的玻璃,也就是镧系玻璃。
 本土的镧矿场地主要在内蒙和江西,也就是唐代的江南西道,宋朝的江南西路,后世打开水龙 都流辣椒水的地方。
都流辣椒水的地方。 
加之镧系稀土特点鲜明,以老苏的能力想要找到并不困难。
至于火山玻璃就更简单了。
顾名思义。
 这是可以在火山 发现的一类矿石衍生品。
发现的一类矿石衍生品。 
 虽然以上两者有个比较麻烦的地方,就是一旦处理不好,可能残留钍等比较恐怖的放
 元素。
元素。 
但如果流程得当,这些都可以很轻松的避免开来。
 等原料凑齐后,再通过搅动玻璃溶 、平凸透镜等一系列技术,就可以制备出极佳的消色差透镜。
、平凸透镜等一系列技术,就可以制备出极佳的消色差透镜。 
届时哦成品不说极限倍数吧,至少900倍的放大倍数还是不难的。
 在显微镜的观察过程中,低倍镜 100可以红细胞,400倍可以看到比较清晰。
100可以红细胞,400倍可以看到比较清晰。 
 至于看细菌的详细结构则要1000倍的镜 ,其视野很小,需要药剂扩大视野。
,其视野很小,需要药剂扩大视野。 
另外还需要染色,否则看不到细菌的影子。
因此900倍的显微镜,已经算是非常实用的一台器械了。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
 这种倍率的显微镜,老苏直到嗝 那天,可能都还不会发现它的全部用途呢。
那天,可能都还不会发现它的全部用途呢。 
当然了。
考虑到显微镜的原材料相对特殊,徐云保守估计,材料能在一个礼拜内准备好都算难得了。
更重要的是。
眼下还有一件事要优先处理,那就是......
 王越的静脉注 。
。 
 毕竟再不注 大蒜素溶剂的话,老苏啥时候嗝
大蒜素溶剂的话,老苏啥时候嗝 不好说,这位中侯大
不好说,这位中侯大 恐怕真得凉了.....
恐怕真得凉了..... 
.......
注:
 有读者问这里就解释一下,最近有的时候大家会看到全角半角的逗号还有两个句号,这不是我输 法问题哈。
法问题哈。 
这是起点的防稻测试,很快就要普及了~